漂泊义乌的中东人:在这里活着、哭泣和变富
来源丨芒种故事(微信号:mangzhonggushi)
作者丨金斌
编辑丨千夜
点击阅读原文
在义乌生活了6年之后,扎卡利亚终于要回叙利亚了。
他的老板,叙利亚商人艾曼达准备了300万人民币,打算在阿勒颇建一座工厂,生产建筑装修材料。在中国订购的生产设备这两天已经运到港口,等候船期。
这是一件大事。
叙利亚经历了多年战乱,许多房屋被炸毁,重建迫在眉睫。
同样来自阿勒颇的巴塞尔,靠着在淘宝上销售叙利亚古皂,在义乌扎下根来。从去年开始,巴塞尔在中国四处奔走,为国内的客户寻找物美价廉的各种物资。他的通讯录中,收藏着上千个中国工厂的联系电话。
在义乌背井离乡多年的中东客商们,一个一个地已经“富了起来”,这一次,“我们要帮国家重建了。”巴塞尔说。
应许之地
2014年,叙利亚危机一触即发。
23岁的扎卡利亚本来打算跟着伙伴们,一块儿去欧洲,但临行前他听到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许多人滞留在了土耳其边境,显然欧洲人并不欢迎他们。
犹豫不决时,在义乌做生意的叔叔向他抛去橄榄枝,让他前往中国帮忙打理生意,还替他申请了义乌本地的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中文交流。
“来吧,这里你会很安全。”叔叔的留言最终打动了他。
初到义乌,扎卡利亚以为自己产生了错觉。那些穿着白色长袍的阿拉伯男子,写满熟悉语言的菜单,煎饼、烤肉和大米面糊,都让他总以为自己还在故乡阿勒颇,甚至出现在身边的服务员,也跟他长得有八分像。
但当他望向窗外来往的人流,这座毫不掩盖自己勃勃生命力的城市,又给了他一种真实的陌生感。
这个便捷又廉价的小商品王国,他很容易就从同胞嘴里探听到关于这座城市的各种信息。
这是一座不断创造经济奇迹的地方,这些奇迹隐身于发夹、拉链等细小物件,藏匿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他去了城北那座占地几百万平方米的小商品市场,“一下子忘掉了自己的苦难,我觉得来对地方了,我几乎每天都去那个市场,我想把所有地方都逛一圈,但后来有一个伊拉克人跟我说,他来两年了,还没有完全看过来,所以我也放弃了。”
义乌的商业氛围太过强大,以至于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来到这里之后,都会不约而同地暂时抛掉苦难的过往,奋不顾身地开始“淘金”。
艾曼达刚刚把办公室从6楼搬到了16楼,窗外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一览无余。
他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20多年前,当他来到义乌时,这个城市还没有如今这般规模,路很窄,人很少,整个义乌最好的酒店是红楼宾馆,只有六七层楼高。那时候为了吸引外国客商,红楼宾馆专门修建了一个月亮形的门楣,上面还涂上了阿拉伯世界流行的绿漆。
艾曼达就住在红楼宾馆,开了一个贸易公司,将服装、日用品、玩具、文具、甚至五金,在义乌采购后,往国内、往中东各国卖。
后来,伊拉克、巴勒斯坦、叙利亚、也门陆续发生战争,他的贸易生意就越来越难了。有一段时间波斯湾被封锁,航运中断,艾曼达的十几个货柜滞留在码头,亏得一塌糊涂。
但他不想回国。
在中国朋友的眼里,他是逃离战乱来到义乌的,是难民,不管他怎么解释都没用。只要遇上新朋友,对方总是会一脸关切地问东问西:房子被炸了吗?流离失所了吗?有人吃不上饭吗?亲人朋友遭遇不测了吗?
“我不是难民,在义乌的,都是商人。”艾曼达每次都这么回答他们。
无家可归
他们不是难民,但如果你问他们,是不是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多半会冲你默默点头。
与一百万安居乐业的义乌人相比,这些来自中东的外国人,绝大多数人的家乡,都遭遇了战争。从2001年开始,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接连陷入战乱,现在的中东已经面目全非,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可能随时被拉入战争,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你给他一瓶朗姆酒,谁都能讲出一段故事。
伊拉克商人侯赛因还是一个孩子时,就知道家族的长辈们会带着样品到义乌寻找供应商。因此,受此影响,侯赛因中学毕业就帮助家里处理跨国生意,并在2003年跟着父亲到了中国,辗转了广州、上海,最后到了义乌。
但很快战争爆发,国际贸易首当其冲,侯赛因家里的生意一落千丈,在一次袭击中,他的一位叔父被倒塌的房屋砸中,没能救回来。
当时的侯赛因归心似箭,却被父亲一通电话拦下来,“做生意,首先要保证自己安全,暂时留在义乌。”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去最熟悉的阿拉伯餐厅,跟人打听国内的消息,却没想到首都很快陷落,“所有人都不说话,餐厅老板跪在了地上……”
他们知道自己无家可归了。
40多岁的阿里就是在那段时间,关闭了经营多年的制衣厂,带着一家四口,逃离了巴格达,举家迁往义乌。他和妻子有两个儿子,离开时妻子已有身孕,在义乌生下了小女儿阿兰。
阿里当时在义乌还有一个制衣厂,租了本地人一栋五层的小房子,一二两层是流水线,三层自己一家人住,四层用来出租给另一个伊拉克商人,顶楼住的则是房东。
工厂生产的服装,本来都是销往伊拉克的,但是因为战争,两个大客户失去了联系,阿里不得不砍掉了一半的生产线,然后将积压的库存当尾货按重量处理了。
“几乎没周转资金了,向别人借,大家都没钱,其实那时候大家都想攒点钱,总会有用的着的地方,就怕万一要用钱。”最艰难的时刻,绍兴的布料供应商帮他从中牵线,接到了宁波一个本土大厂的散单,这才帮阿里度过了难关,“当时我的厂还能维持两三个月的支出,不然就要关门了,肯定会被房东赶出去,在义乌流落街头。”
他连说不敢想。
但是,噩耗依然不断从国内传来。
阿里的其中一个大客户死于巴格达郊外的一起汽车爆炸,扎卡利亚的发小,在战乱中被导弹炸死;次年,他的邻居一家,在转移途中,也惨遭不幸了。
巴塞尔的妹妹每次在深夜听到轰炸声,就会抱着年幼的孩子跑出楼房,跑到空旷的地方躲避。一天深夜,巴塞尔的母亲痛苦地告诉他,舅舅的儿子被一枚炸弹扔中,被炸身亡。这已经是他舅舅在战火中失去的第二个儿子。
“他挂下电话,什么话都没说,后来也没有再提起这个事。”巴塞尔的妻子说,她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打击,“他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这种阴影当中。”
不只是避难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义乌成了这些商人的避风港,也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义乌还原故乡的生活。
从义乌城北路离开时一路往南,到宾王公园,约莫一个小时路程的这条路辐射的范围内,慢慢变成了一个小小的“阿拉伯世界”。
金碧辉煌的餐厅里,有来自土耳其的年轻服务生,给你端上一碟薄荷飘香的土耳其红茶。用阿拉伯文当招牌的埃及小店占据着拐角处,卖的碎肉馅饼连名字都懒得取,却风味极佳。一家叙利亚烧烤店里做得都是中东男子,要是肉质烤得满意,他们一定不会吝啬自己的赞美。
还有鼓鼓的大饼,配着刚刚出炉的脆皮奶酪,一个光头厨师在大颗核桃塞进剁好的肉饼里面,烤盘在火上“滋滋”地响。
阿拉伯水烟在这里是硬通货,中东客商以此与家乡保持着情感联系。
时间久了,大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感觉。
对外国移民来说,义乌提供了在廉价制造业创造财富的机会,也为“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了避风港。
这些年,巴塞尔通过淘宝,每年都能卖出一万多块叙利亚古皂,如果算上其他渠道的销售,足以让他和家人衣食无忧。艾曼达是义乌生意场上的老手,他每年要向中东和欧洲发送大概100个集装箱,每箱货的价值大约在50万人民币左右。
但这并非全部。
随着重建陆续启动,陆续有人接到来自中东的“代购”或者“远程看货”的需求。
前不久,巴塞尔接到一个代购的订单,叙利亚的一个客户需要一批锤子。他知道这批货是用在工地上的,这让他很兴奋。他在国际商贸城熟门熟路,很快就锁定了目标。在档口,巴塞尔左右手各拿一个锤子,连砸几下,连价格都不问,就下了订单。这已经是今年他发往国内的第三批锤子了。
“中国产品价格便宜,质量也好,而且服务也好,下了订单后,如果有需要,档口老板娘会帮你把各种手续全搞定,特别方便。”说着话,他一手指了指商贸城的一块宣传板:“只要告诉我们你想要什么产品,剩余的事情我们搞定,你就在家等收货。”
“现在很多国内的客户要让我们在中国帮忙采购物资。”巴塞尔说,他现在已经没有精力去应付淘宝店的生意,只能让妻子去接手,他自己在浙江各地转。上半年他发过一批小五金,直接从阿里巴巴上进的货,金华武义产地,能拿到更低的价格。
过去一年,他奔走在浙江各地的建材市场和工厂,在阿里巴巴上,在淘宝上,哪里能找到物美价廉的货物,他就去哪里,管材、板材、水电器材、通信设备等等,只要是和重建相关的物资,他都有涉足。他会将中国产的建材物资整装发回祖国,帮助那里的人们重建家园。
“我们向往和平,中国是我们的榜样,我在义乌有非常多的同胞,大家都觉得现在自己需要去做点什么了。”
巴塞尔说,他很喜欢义乌,因为自己的故乡,叙利亚的阿勒颇,曾经也是一座像义乌那样繁华的城市。“有人把它毁了,现在我们要让它重新站起来。”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