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压华为背后的神秘家族:草根家庭逆袭控制整个瑞典经济
来源丨正解局(微信号:zhengjieclub)
《北欧小国学美国封杀华为,中国该如何反制?》一文中,我分析了瑞典封杀华为的前因后果。
在瑞典封杀华为背后,一个财富帝国若隐若现。
这就是瓦伦堡家族。
01,控制瑞典经济命脉
在瑞典,有一句话这样描述瓦伦堡家族:
只手难遮天,一瓦可定国。
瓦伦堡家族在瑞典建立了难以撼动的垄断资本主义财团地位。
瓦伦堡家族不仅控制着瑞典最大的银行——北欧斯安银行(SEB);同时,因为占有瑞典股市1/3以上的股份,从某种层面上说也操控着瑞典的金融业。
另外,全球500强企业——ABB公司、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阿斯利康制药(AstraZeneca)、爱立信(Ericsson)、伊莱克斯电器公司(Electrolux)的直接或间接掌控人都是瓦伦堡家族。
瓦伦堡家族控制的企业
这些企业都是瑞典最重要的企业,控制了这些企业,也就控制了瑞典的经济命脉。
其实,早在19世纪90年代末,瓦伦堡家族就已经拥有瑞典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40%的股份。迄今为止,瓦家在瑞典的财富地位已经延续了160多年。
瓦伦堡家族足以媲美洛克菲勒、罗斯柴尔德等闻名于世的财团家族,但其在公众视线中却相当低调。
正如其家训所言:“存在,但不可见”,给瓦伦堡家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要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还得从瓦伦堡家族的发迹史说起。
02,发家之路
瓦伦堡家族的发家史,是一个瑞典草根家庭逆袭的故事。
瓦伦堡家族的创始人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在1846年前还是一位奔波于海上的水手,在横贯瑞典东西海岸的约塔运河从事航运,后投身于造船、航运和批发业,赚了一大笔钱。
瓦伦堡家族创始人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
19世纪中后期,随着瑞典工业化的推进,社会财富显著增加,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敏锐的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看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金融业的发展机遇。
很快,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说服瑞典议会,于1852年在北部松兹瓦尔开起了私人银行。4年后,又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即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的前身)。
如今的北欧斯安银行大厦外景
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利用银行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存款,而后投资到木材业、造纸业、机电业、铁路运输业等工业企业当中。
在铁路运输业的投资过程中,安德烈展示了其过人的胆识和公关能力,为其家族的资本壮大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铁路运输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过大,回款慢,铁路公司资金出现周转困难,直接导致其银行出现信用危机,爆发了挤兑事件。
情急之下,安德烈让保安扛了一麻袋装满1奥尔、2奥尔(100奥尔等于1瑞典克朗,总共不过1000瑞典克朗)的硬币,走在挤兑的人群中宣称银行的资金充足。
与此同时,他还游说瑞典国王出面,以国王个人名义向银行存进1万瑞典克朗,这样才暂时平息了挤兑,保住了银行。
1857年,美国爆发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瑞典,导致大量工业企业面临倒闭。
而此时,安德烈开的银行巨额放贷难以收回,为了减少损失,安德烈急中生智,于1877年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将瑞典陷入困境的潜力公司全部收入囊中。
1890年后,随着经济好转,这些公司给瓦伦堡家族带来了巨大的股权红利。
03,资本扩张之路
安德烈饱尝甜头后,开启高歌猛进的资本扩张之路。
1916年,由于瑞典法律开始禁止银行拥有公司股权,瓦伦堡家族经营下的瑞典最大银行SEB不得不被拆分,这就有了现在瑞典两大重量级金融机构——“北欧斯安银行”和“银瑞达”。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波及瑞典,有1/3的公司陷入困境,瓦伦堡家族旧技重施:以极其低廉的成本收购了一些暂时亏损但极具潜力的公司,包括以1瑞典克朗、承担100万克朗债务的方式买进阿斯特拉公司(Astra)——如今已发展成世界第三大制药集团阿斯利康。
二战爆发后,银瑞达旗下的飞机制造企业萨伯公司(Saab)积极启动军事飞行武器制造,以其高精尖的武器制造技术获得大量的政府订单,大发战争财。
二战后,世界经济慢慢复苏,而此时赚得钵满盆满的瓦伦堡家族,已经为资本扩张伸向世界准备了足够的“弹药”。
特别是到了瓦伦堡家族第四代掌门人彼得·瓦伦堡,银瑞达旗下的公司开始向国外市场发起猛攻。
以ABB为例,其前身为1883年成立的ASEA,1987年,ASEA与本土BBC公司合并,被命名为ABB,战略性地壮大规模后,ABB开始了国际化扩张之路。
此后两年,在银瑞达操盘下,ABB公司买下西欧和北美市场的55家公司,并与美国电气巨头西屋成立合资公司,得以在美国站稳脚跟。
为了拿下东欧市场,1996年,ABB与德国奔驰的铁路运输系统业务合并,在东欧通过并购与合资,建立了60多家公司。
而在中国,ABB公司自2002年以来,对我国的能源、电器、自动化等领域迅速渗透。
如今的中国,早已成为ABB集团的第一大市场。仅工业机器人一项,销售收入就超过了300亿元。
一个多世纪以来,瓦伦堡家族在资本市场赚足了本钱。
如今的银瑞达已是多家顶尖跨国企业的长期大股东,包括ABB、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阿斯利康制药(AstraZeneca)、爱立信(Ericsson)、伊莱克斯电器公司(Electrolux)和瑞典北欧斯安银行(SEB)。以工业公司、金融和制药公司为核心公司(投资占比85%)。
当然,银瑞达没有放过IT、媒体、消费等潜力产业投资。
1994年开始,银瑞达联合全球400多家投资机构创建了殷拓集团(EQT)。目前EQT已募集资金约370亿欧元,用于押注ABB公司一般的潜力企业。
在瑞典,因为广泛参与慈善、文化、教育等领域,瓦伦堡家族的影响力早已渗透至各个方面。
著名传记作家凯迪曾在《消失的英雄》中这样评价道:
在瑞典,瓦伦堡便是资本主义、权力和社会福祉的代名词。
04,两边下注
一个半世纪以来,瓦伦堡家族能够越做越大,离不开瑞典政府的“打点”。
从开银行、修建铁路到参与军工,瓦伦堡家族从成立之初,就是瑞典政府眼中的“优等生”,与瑞典政府建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交情”,这也让瓦伦堡家族与瑞典政府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利益共同体。
凭借着这层关系,瓦伦堡家族假借政府之手,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
早在1903年,一家德国公司进入瑞典市场。瓦伦堡担心旗下公司ASEA受到威胁,于是,成功游说瑞典议会将电力设备进口税从10%提高到15%,成功挤掉这家德国公司。
时至今日,华为在瑞典市场遭遇不正当竞争,瑞典政府通过媒体散布反华言论,瓦伦堡家族的身影若隐若现。
可以说,这是瓦伦堡家族将其家训——“存在,但不可见”进行“幕后推手”式的实践。
瓦伦堡家族长盛不衰的另一个秘密,是两头下注。
二战期间,瑞典声称中立。瓦伦堡家族却打着中立的幌子,分别和法西斯国家和盟军两头都做生意,大发战争财。
循着这个思路看瑞典打压华为,瓦伦堡家族也是在两头下注:既舍不得中国的市场,又放不下美国的生意。
但打压华为,是在玩火,低估了中国官方和民间的反应。要知道,仅ABB和阿斯利康2家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就超过了600亿元。
这两家企业生产的可不是芯片之类的独家产品,并非不可替代。如果中国反制,瓦伦堡家族承受的损失,远超打压华为获得的利益。
事实上,对瓦伦堡家族来说,做生意并非要在中美之间二选一,只需要正常经营就行了。
如果一味想着左右逢源,最后可能是什么都捞不到。
《北欧小国学美国封杀华为,中国该如何反制?》一文发出的当天,就瑞典斯德哥尔摩行政法院暂时取消对华为禁令的消息。
这可以视为试探行为的回撤。
瑞典打压华为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一个财团,竟然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策。
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