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金涌入香港:错过这个时机,简直是跟钱过不去!
来源丨智谷趋势
资本的嗅觉永远是最灵敏的
大量资金正在从中国内地、美国、伦敦、新加坡流出,目的地只有一个——香港。
这股资本异动,从9月就已经开始,然后慢慢加快。资金在香港静静潜伏了下来,仿佛一个仪式,又仿佛在迎接着什么。
据《南华早报》,仅9月中下旬,涌入香港的资金已达362亿。
今年以来,香港IPO市场一度低迷,上半年新上市公司59家,融资总额817亿港元(约112亿美元),被上交所和纳斯达克甩开。
而随着蚂蚁集团入局,全球资本圈都沸腾了。
在这个被疫情撬起的金融危机之年,不论哪个交易所能把握这笔IPO,就是握住了穿越危机周期的门票。
颢锋投资董事陈培生:
“蚂蚁金服赴港上市,将成为2020年全球资本市场最大规模的IPO,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它将改变香港金融市场的格局。”
错过这个时机,资本市场就不只是迟钝,简直是跟钱过不去。
在7月20日,蚂蚁集团证实了将“A+H”上市后,港交所CEO李小加马上宣布,蚂蚁选择香港上市,“再次肯定了香港作为全球领先新股集资市场的地位。”
此话马上应验。
隔天港交所(0388.HK)股价爆涨9.8%,创下五年来最大单日涨幅,将港交所市值推升至620亿美元,一举超过芝加哥交易所、伦敦交易集团、洲际交易所,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交易所。
香港的投资人对蚂蚁上市显露出了空前热情,与外围因疫情、贸易战、经济衰退等岛内紧张气氛形成了巨大反差。
香港股民都认准了一定要“抽”蚂蚁,因为它稳赚不赔。各大股票行已经预留数百亿港元准备借给股民。
自去年11月以来,随着阿里、京东、网易三大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以二次上市登陆港交所,新一轮中概股回归中国资本市场的步伐大幅加快。
在中美贸易战的关头,随着蚂蚁的上市,对香港和港交所意味着什么?
中国桥头堡,穿越世纪迷雾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的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但一场巨变,已经发生了。
香港交易所像一面镜子,也是一面牌坊,它见证了香港人百年生活的变迁,实时反应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市场活力。
从19世纪香港开埠,到跻身“纽伦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再到如今深陷逆全球化、中美贸易战、贫富极端分化的风暴场。
港交所,处在香港金融市场几次命运转折的正中心。
只有看清这个中国的桥头因何而兴起,如今又身陷困局,才能找到突围之路。
从“四会” 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到1986年联交所的大一统。
这一阶段是香港与英国的博弈,要打破英国资本对香港股市的垄断地位,结束内部的混乱体系,建立起一套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制度,保证香港市场能走向国际化。
图:香港证券交易所历史照片
从1987年香港股灾,到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这恐怕是香港金融史上最风起云涌、大江大浪的一个时期。是中英两国关于香港历史遗留问题的对垒,要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
英资撤出香港,中资涌入市场真空,而外资望着中国大市场徘徊。
中国自身在改革开放、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外循环经济,急需一个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让内地的资金和企业走出去,让外资能进入中国。
香港桥头堡和中间人的位置成为咽喉要害。
世纪末时,香港回归,而一场浩浩荡荡的亚洲金融危机,打断了日本的黄金时代,让整个东南亚都在国际资本的狙击下汇率崩盘。
港府面对的是一个连战连胜的索罗斯,和他背后的利益集团,当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正在腾飞的中国。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香港成为索罗斯的失意之地。
同年,香港交易所,从联交所、期交所和香港中央结算公司中合并诞生,开始掀起风雨。
失去的二十年?
很难说,香港这二十年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行走在维多利亚港,铜锣湾和湾仔,你仍能看到那个国际大都市。但是打开这座城市,似乎与二十年前,别无二致。
在港珠澳大桥的对岸,大湾区的城市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更新。
香港的20年和深圳的40年,像是时代的一次交接:
1997年,香港GDP是内地排名前9城市的总和;2018年,深圳GDP超越香港。
一套完善、精密、固化的系统,一方面支撑着香港高效运转,一方面削弱了经济飞跃的可能。
港交所的这二十年,收购了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开放陆港通、债券通和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制度改革,拥抱新经济……
作为世界最老牌和知名的交易所之一,港交所长于金融传统和制度保障,短板也十分明显。
港股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和香港自己一样,长期以房产和金融为主导。
据彭博数据,从1997年到2017年,新经济公司仅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3%,而纳斯达克上市的新经济公司占比为59%,纽约交易所为44%;快速增长的制药、生物技术等行业,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占比更低,仅为1%。
近些年来,港交所过度依赖内地、过度依赖股票交易,债券市场小,定息产品发展落后……
新加坡交易所虎视眈眈,在全球一直紧追着港交所的位置。而纽交所、纳斯达克、东京证劵交易所、上交所等更是强势竞争,压得港交所喘不过气。
在关于“人类未来”的科技类公司中,港股中能说得上名字的凤毛麟角。
自从当年的矽港计划、数码港计划流产后,香港完全转向了地产和金融,成为了一片科技荒漠。
港股市场需要科技股,需要新鲜血液,但是港交所的制度理念承袭于伦交所,长期坚持的“同股同权”上市规则,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与新经济接轨的最大障碍。
2014年,阿里巴巴和港交所反复谈判,始终因为同股同权规则被阻挠,最后转赴纽约上市。
当香港还暂停在已经过去的辉煌时,美国几大交易所却大开方便之门,将中国一大批优质的企业纳入,也分到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红利。
港交所错失阿里巴巴IPO,是历史给它的最后一次警告,让港交所痛定思痛,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直到2018年,“同股不同权”终于落地。李小加评价说,这是香港市场近二十多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
这才扭转了港交所的命运。
2年时间,大批中概股、内地强企的站台,让香港的证券市场迎来了最高光的时刻。
至2020年7月份,阿里、美团、中芯国际、小米、京东、网易等几家在港上市企业日均交易量已经超过了港股日交易量的21%。如果加上腾讯的交易额,则超过了28%。
去年阿里巴巴二次上市回归港股,带着千亿IPO将港交所“保送”了2019年IPO集资额全球首位的位置。
蚂蚁集团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代表着中国和世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
回归港股,在一个更懂它、认可度、关注度更高的市场上市,是蚂蚁的必然选择。
中美破局,香港能否放手一搏?
据中美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截至10月2日,在美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数量达到217家,总市值为2.2万亿美元。
毕竟流水的总统,铁打的资本。
特朗普任期这4年,中美关系断崖式下坠,中国仍有102家公司赴美上市,与奥巴马8年任期105家公司持平。
《经济学人》预估即使遭受疫情的干扰,2020年一年计划在美国IPO的中国公司就达30家,可能会创新高。
更重要的是,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科技公司是主力。
如今中美角逐的主战场,恰恰是科技封锁。在美国鹰派多次扬言要切断中国使用美国资金提升实力的当下,这不由得不让人担心。
蚂蚁集团这次上市的时间节点,将是对港交所、对香港市场的一次大考:
一旦中国科技公司在美融资路遭受干扰,香港能否挑起大梁?
香港兴衰的关键,从来就是它是连接中国与西方的桥头堡,它的诸多作用,迄今仍没有一座内地城市可以取代。
对于科技企业来说,短期资金需求比长期风险更紧迫。一步慢,步步慢。
A股市场审批繁琐,注册制改革仍在进行,这也是中国有潜力的科技创业公司更愿意去美国上市的原因。
几大中概股的回归,已经对香港进行了测试。
2020年6月11日,网易在港上市,首发成功募资211亿港元;
2020年6月18日,京东在港上市,首发成功募资301亿港元。
仅这两家IPO就贡献了港交所上半年约六成的募资额。
但这只是初步证实了港交所的潜力,蚂蚁金服才是真正的考验。来自美国的干扰明显在增大,美国政客正在大选前夜的疯狂,不论花落谁家,对中国强硬态度都不会改变。
港交所在《战略规划2019-2021》中,提出了“立足中国、连接全球、拥抱科技”三大方向。
力求在全球宏观经济不佳、地缘政治紧张、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巩固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拓展多元化发展路径继续进化。
今年香港IPO市场一度相对低迷,但随着中概股回流和蚂蚁这样的独角兽到来,生机开始恢复。
中概股回归,可以视为中央对香港再次释放的大利好。
顺便也能通过“鲶鱼效应”强化中国资本市场优胜劣汰。
若蚂蚁金服此次“A+H”上市成功,推动的不仅是港股的改革,更会给内地资本市场运作的透明性、专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于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卓越的交易所都是一个国家/地区的优先级极高的战略资源配置平台,其盛衰兴荣也代表着这个国家/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李小加曾说,港交所就像一个金融入海口,中国的资本流在这里汇入全球市场的公海。
蚂蚁集团带着全球最聪明的资金汇入这里,一扫近年来磕磕绊绊下外界对香港资本市场怀疑的阴霾——港交所现在依然,并且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值得期待。
市场和资本已经做出了它的选择。
作为互联网金融浪潮的代表,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新经济蓬勃发展进程中所培育出的独角兽企业,蚂蚁在香港上市后,港交所也将集齐ATM三大互联网巨头。
2018年前,港交所几乎与互联网科技股无缘,只有一家腾讯,但现在香港几乎成了港版的“纳斯达克”,集齐了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
经历过全球投资者检验的中概股,是中国最具活力和想象空间的可投资产。
其回归本土意味着中国投资者有机会直接投资于国内优质标的,也将进一步推动形成优质的人民币核心资产。
一定程度上,也正在帮助缓解美国取消香港特殊贸易地位带来的冲击。
声明:本文源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