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的最后阵地

2020-09-18

来源|叶檀财经(公众号ID:tancaijing)


作者|檀一刀


“中国芯”磨难不断!扛旗手武汉大病初愈,却又犯隐疾?! 蒋尚义,是中国半导体行业中,最顶尖的风云人物。 2019年6月,73岁高龄的台积电前共同营运长蒋尚义不再担任中芯国际独立董事。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称赞他将台积电的技术水准,从国际间的二军拉到一军地位,如此人物,离任后的去向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目光。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蒋尚义最终选择去武汉!去一家光谷内新成立的晶圆代工厂——武汉弘芯出任CEO! 

 

事后在DeepTech的专访中,面对为何加入武汉弘芯这个问题,蒋尚义说道:武汉弘芯正在致力于转型,这会是一个全新的模式,不会与台积电有竞争关系,而且也没有人做过,即使国外公司也没有人做过。 

 

他坦言,他认为这全新的模式值得一试,所以才会加入武汉弘芯。 这句话,不仅是对一家企业的肯定,对于同样处在高速转型期中的武汉,也是一种认可。

 

 事实上,武汉值得这样的认可,1988年至今,武汉为光谷投入了太多太多,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到中科院发布“光谷指数”,再到光电子产业集群规模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东方硅谷”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

 

 即便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式疫情,也没能击垮这座城市,产能高速恢复,光谷产业园内再次人潮涌动。 不仅如此,8月15日,武汉一场大型水上派对,刷新了外媒对中国“抗疫”成果的认知,而上半年武汉的GDP虽然同比下跌19.5%,但却依旧站上了全国第11的高位,惊掉了无数人的下巴。


武汉,没有让中国失望! 但是,一片欢声笑语中,却有一条新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财新网8月24日消息,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府在7月30日发布的《上半年东西湖区投资建设领域经济运行分析》文件中直指,武汉弘芯千亿项目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滞的风险。

 

甚至大陆唯一一台7nm光刻机,还被抵押了。连蒋尚义,可能也已经萌生退意。 刚上马就被一把拽了下来!这消息,糟透了。 然而当我们继续挖掘后,发现这背后,还有个更大的坑,可谓是内忧外患! 一场疫情,将强者武汉的阿克琉斯之踵完全暴露在外,再也遮掩不住...... 

 

1.刚从ICU出来的武汉 脚下又是一滑


武汉是个非常典型的老牌工业城市。


典型在哪儿呢?国营强,民营弱,强政府的做派充满了“东亚模式”的气质。 这个九省通衢之地,从“钢时代”到“车时代”再到现在的“芯时代”,每一次的大跳跃,都是由强大的行政力量以及国营经济主导的。

 

 钢时代不用说,武汉有句老话,“武钢打喷嚏,武汉就感冒”,简单十个字,已经完美体现了武钢昔日在武汉的纳税大户以及顶梁柱地位,一个企业养活了十几万员工及大半个青山区(还充当着汉口银行和长江财险的大股东之一),这种场面,还真不容易见到。 

 

而从《钢铁研究》期刊1999年的《武钢渐成精品名牌汽车板基地》一文中可以知道,那会儿武钢的汽车专用钢板产品已经供给了国内数十家汽车制造厂,属于精品名牌,算是给下一个时代,留了基础。钢时代打下的家底,让武汉迈入了车时代,而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标志,就是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武汉所有的唯一一家独苗——东风汽车。 

 

东风本田、东风雷诺、神龙、东风柳汽,你没看错,全是东风...... 在东风这个领头羊的带领下,2010年后,武汉的汽车产业超越了钢铁,成为武汉第一个千亿产业。 产业做大了,武汉的消费者们,也做出了正面的回应。据武汉市国税局车购税分局统计,2015年,武汉人买车花费占了全省的一半。又据湖北省国税局统计,2005年到2015年这十年来,湖北的车购税收入共532亿,而同期中央财政拨付湖北省车购税交通建设专项资金是721亿。 按照时任湖北国税局副局长的话来说,那就是国家不仅返还了所有税收,还多补贴了快200亿,就为了继续加强湖北九省通衢的地位。 看到没有?把某个产业做到位了,消费者会买账,连国家都会亲自帮衬。


那前两个时代的国企烙印是非常浓重的,但说到“芯时代”肯定有人不买账,长江存储、武汉新芯,包括开头新闻里可能爆雷的武汉弘芯,这些光谷里的明星芯片企业,那可都不是国营,国营的时代,算是过去了吧? 不好意思,并没有。 首先,长江存储的大股东紫光集团是清华校企,所以算一下其实和国企差不多。而武汉新芯在长江存储成立后,成了其全资子公司,所以,你懂的。

 

 其次,到现在武汉也并没有舍弃不少人诟病的“东亚模式”,钢和车如此,光谷也不例外,都是政府大力推行下的产物。 早在2003年1月,国家科技部就转发文件,强调要“大力弘扬‘武汉·中国光谷’的高科技品牌,强化招商引资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努力在发展产业群,形成产业链上做文章,进一步推进了东湖开发区的建设发展。” 招商引资,这个会那个会,近20年下来光谷取得的成果背后,行政力量的干预,显而易见。

 

 即便撇去这点,武汉目前的经济结构依旧是“国强民弱”。 2019年10月,武汉企业联合会等机构共同发布了2019武汉企业100强,在这个排名的前20名里,15个都是国营企业,占比75%。中国最大的民营医药商业公司九州通医药,也只能堪堪进入前五。

 

 企业尖兵的数量上,国营依旧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就算缩小到电子行业的范畴,也还是有像光迅科技这样的强力央企在推动着光谷的发展。 因此,即便现在武汉正在按照政府规划的“钢-车-芯”路子,无缝衔接地进行着产业转型,身上那股子典型老工业城市的气质,还是没有褪去。 

 

好巧不巧,多亏了这份典型,救了武汉一命。 首先,国营经济占比高最大的好处,就是抗风险能力极强,有国家托底,皮实耐操,一方面是带头复工复产,另一方面是就算不开工,扛个半年也饿不死。

 

 这些从2月末复工大潮开始时,那清一色的国企就可以总结出来,武汉的也不例外,据我所知武汉地铁集团那可是3月份就上班了,了不得。 国家也很用心,6月时央企天团3200亿的项目大礼包砸向湖北,72个项目各门各类都有,武汉的国营经济能吃个饱了。

 

国营经济,就是武汉最坚硬的铠甲! 其次,武汉历年第一季度的GDP占全年总量的比例就不高(2018年20.1%,2019年19.9%),本身就是春节假期都不上班,所以不幸中的万幸,最惨烈的时间勉强算是个“脱产期”,因此损伤虽大但并没有伤筋动骨,现在比较主流的看法是,二季度硬是给追平了,三四季度发力,那岂不是还能回到去年的水平?! 

 

想法很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怎么也没想到会被大洋彼岸的美丽国给摆了一道...... 8月2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24家中企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美国技术,并称这些企业帮助中国军方在南海修建人工岛。 

 

而这其中,就包括了两家武汉企业:中交二航局,以及武汉迈力特通信。有人可能觉得不至于,两家企业而已,不怕。 但事实上,它们的法务,现在正因为这破事,烦到焦头烂额。 铠甲,出现了裂纹。 武汉这可真是刚出ICU,回到赛道准备重新起跑,结果发令枪一响,它却脚下一滑,心头只感一凉......
 

2.民营犯难 人都留不住!


武汉国营强势,有目共睹,但民营式微,也算路人皆知了。 2012年7月的经济观察报,就在标题中毫不客气地写到:武汉民营经济薄弱,产业辐射力不强。 这话一点儿没错,当时的武汉,前进的主要动力依旧是来自汽车和钢铁这两驾马车,而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就是东风汽车和武钢了。

 

据统计,2011年时光这两大产业的工业产值,就占了武汉工业总产值的30%,说是经济支柱那真是一点不为过。 然而,这两驾马车都在面临着下行的风险(武钢之前算是直接翻了,东风嘛上半年也不算太好过),而武汉引以为傲的教育资源,却无法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这是武汉新兴产业发展上面临的长期困境。

 

 到了2016年,据统计武汉的民营企业占了企业总数的88%,规上企业总数的83%,科技企业总数的70%上,创造了GDP总量的42.5%,税收总额的77.3%,新增就业的90%! 士别四年,刮目相看。

 

 但可惜数字虽然精彩,依旧架不住与竞争对手间的差距。根据2018年汤达礼所著的《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一文,此时武汉的民营经济总体水平实际上并不高,从企业数量上看,武汉私营企业的数量仅有广州的一半,成都的八成左右,而户均注册资本为208万元,远不及其他“领头”城市。

 

而9月10日最新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整个湖北才18家企业上榜,虽然武汉占去大半,但是前50一家没有,差距太大...... 上边我也说了,2019年武汉百强企业,前20的大佬,民营仅占四分之一,且排的最高的也只有第5,这次被疫情一顿毒打之后,情况更是不堪。 

 

6月28日发布的一份名为《武汉民营企业经营现状调查》显示,由于国际贸易壁垒增加的缘故,民营企业进出口业务恢复阻力较大,且现金流存在不小的缺口,对持续性经营造成巨大风险,此外,虽然民营企业融资获得率超过8成,但是资金满足率不足33%,根本难以维系日常经营。 以前是式微的话,现在是直接被扒了一层皮。 从5月起,武汉的大型商场就已经恢复营业,虽然人流量远不及去年同期,但是你可以看到这些地方是“活”的。

 

 但是很多小店则没这么幸运了,我看过几家自己喜欢吃的公安牛肉馆和牛肉米粉店,有的至今依旧放着卷帘门,怕不是已经永久停业了。 想想也是,上海防疫做得很好,结果现在松江大学城一片很多小店都已经倒闭了,更何况是作为灾难中心的武汉。其实相比什么千亿芯片项目停摆这种“关我屁事”的事件(说起来武汉弘芯也是民营的),真正让广大武汉人感到痛心的,应该是亢龙太子的经营现状。 

 

虽然从去年投资房地产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风险起,亢龙太子这家伴随着一代武汉人成长的武汉最大民营酒楼就一直处在个风雨飘摇的境地,但是这场疫情,无疑有能力给它致命一击。 

 

虽然6月时酒店官方就发文辟谣破产传闻,但是时至今日却依旧没有回复正常营业,这也怪不得不少食客都直接发起了“怀念文”。 从仅仅7张桌子的小餐馆,用短短5年时间就在汉口沿江大道开起4000多平旗舰店的餐饮传奇,如今却快要变成武汉人的回忆,宋红玉和她的亢龙太子,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民营成了软肋,那就意味着,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 简单点说,疫情导致人口流失和民营经济(创造就业的主力)的削弱,而武汉强势的国营在就业方面承载能力有限,且自身留人水平较差(18年西安5个月凭人才政策增长40万人,武汉只能干瞪眼),这样直接就导致下一波的人口流失,以及进一步的民营经济削弱,周而复始。 

 

这里顺便再补一刀,第一部分虽然提到国营经济皮糙肉厚,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在疫情期间过得很舒坦,实际上东风汽车就停产了一个多月,而其他国企也有着“瘦身”的念头——虽然不是裁员而是把员工分散到外地的分子公司去,但是也可以看出,它们开始算成本了。 

 

3.恶性循环现端倪 呼吁“二次救援”


其实武汉遭受的后遗症,还有很多。 记得大概是5月多,因为去年去武汉看过房子,所以那边中介知道我电话,当时看的是沿江大道边上那些“拆不起”的二手房,由于非常抢手,所以之前联系时中介妹子一直是一种爱答不理的状态,但是那会儿却主动打电话过来,主动约看房,且主动提出,价格可以谈。 那一刻,我意识到,武汉这回伤的很重。

 

当然没过多久,高端住宅方面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不求人了又,但是一般住宅就不一样了,比如江岸区的一些小区,房租大减讲起来都是小事了,由于外地人口偏多且疫情泛滥时是重灾区,目前的挂牌价普遍比两年入手的价还要低个两千,18000一平现在只剩16000,如果急着卖的话可能要压到15000才能出手,大写的惨。 其次就是还是有一些地区对武汉两个字非常忌讳。


7月时朋友从武汉到南京出差,说不敢坐火车,因为南京南站一直保留着一条“武汉通道”,本来都没事了,6、7月的时候北京疫情二次爆发,结果武汉也被算了进去,又变成了“严重地区”,参加过全民核酸检测也没用,要一星期内的报告


而他之所以要出差,就是因为本来说好去武汉的人一听武汉两个字怎么都不肯去,没办法只好互换行程了。 刚听完感觉好笑,仔细想想,可悲。 通过此次疫情,我们见识到了武汉的盔甲有多硬,也见识到了武汉的软肋有多软,而且现在,这软肋变得更软了。 看着武汉现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我们呼吁,向武汉进行二次援助,抢救下来之不易的民营经济,助力武汉前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