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浪潮之下,哪些资产配置机会值得把握?

2020-08-07

 

今年两会上提到了一个新词:内循环。

这个新词既然从最高层面的决策层上提出来的,它的意义也是非同寻常。

每次说到这种战略性的新词的时候,背后可能层层涟漪,最后波动到的都是投资市场。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如果国内大循环启动的话,对我们资产配置有什么样的影响?

企业盈利的确定性溢价在升高

大家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市场追逐确定性的趋势非常明显,在流动性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市场追求确定性。

对中国来讲,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来讲,创业板注册制的改革可能会提升优秀民营企业的投资价值。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一个前提就是“宽进严出”。

它需要及时地淘汰低质量的民营上市企业,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保持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所以,提高民营企业的投资价值,这样实际上也帮助了优秀的民营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跟服务于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相关的私募机构、信托、租赁、另类投资等都有可能在从中获益。

所以说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机会。

要素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对资本市场的这种参与能力、参与的空间也在加大。

实际上民营企业和整个民营企业相关的产业链都可以得以有一个比较好的复苏和投资价值的提高。

打破刚性兑付

打破刚性兑付实际上就是真正意义上可以实现两个资本要素的流动。

一个是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流动。风险偏好或者跟风险偏好相对应的投资机会,更多会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方面展现出来。

另外一方面是跨境的资源配置。无论是对内开放也好还是对外开放也好,跨境的配置我认为是一个很关键的一个市场化的节点。

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来看,跨境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实际上决定了整个大湾区金融现代化的进程。

我的观点是大湾区的制造业基本上是全国领先的地区之一,有港澳的金融市场的优势在。

只要实现大湾区的资本市场的连通,大湾区就有可能率先实现金融健康化。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相对还是比较看好直接融资的机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投资机会。

收入再分配

收入再分配如果能够破题,我们就有可能真正迎接一个消费的新时代。

跟消费相关的主题有很多,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消费能力已经比较强了。

所以总理的记者招待会说的“中国有6亿人口月收入不足1000块”,这个大家都比较震惊。

中国还有大量的低收入的人群,我们的消费实力总体比较弱。

这是我们国内循环的一个很重要的障碍。

这里面我们就提到三个跟消费相关的三大主题:

第一个是社保、医保福利的改善。怎么样来在保民生兜底方面建立一个社保、医保安全网,这个将有利于提高必需消费品的消费。

第二是新型城镇化。主要的问题还是让农民市民化,这个可以改善边际消费倾向。

最后一个是收入再分配。这个话题也是老话题,但是关键要实现突破。突破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才有可能使中国进入一个消费和生产相平衡的市场。

最终只有打开了消费约束,我们国家的生产约束才能被打开,国内良性循环才可能实现。

我们不主张中国走完全自力更生的道路,但是实际上中国增长的自主性是需要加强的。

只有当增长的自主性加强的时候,我们人民币的资产配置价值才会提高。

2020是特殊的一年,我国经济面临着长短周期叠加的双重压力。

未来应对挑战,“内循环”将成为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