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归来,未来可期

2020-07-15

 

©️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原创
作者 | 王舷歌、朱晓宇
 

7月10日,小米迎来上市两周年后首个交易日,开盘半小时后,股价达到17港元水平,重回股票发行价。这让资本市场重估小米有了新的契机,也给小米的投资者们以更加明确的信心。

 

从今年第一个交易日至今,小米股价累计涨幅超过50%,对比之下小米的涨幅颇为可观,毕竟腾讯今年涨幅超过40%,阿里巴巴涨幅也才超过20%。目前小米整体市值突破4000亿港元。

 

而事实上,虽然股价刚刚回到原点,小米的业务发展早已不是两年前刚上市时候的模样。无论是公司体量、财务数据,还是业务具体业绩,小米超越了从前的自己,也在行业里坐稳了龙头位置。

 

 小米近一年股价走势

图源:雪球

 

 

滞后的股价

 

回溯小米上市伊始在招股书中公布的数据: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和1146.25亿元——这项数字已接近翻倍:2019年小米营收突破了2000亿。

 

而根据计算,小米在过去两个会计年度复合增长率高达34%。

 

这些逆势增长的数字令人思考,小米股价为何此前一直低迷,刚刚才回到两年前的水平?又是什么导致了股价与业务发展的不同步?


 

被低估的背后,恐怕是外部宏观经济、行业景气程度等方面的多因素作用。

 

这两年整个外部的宏观环境不容乐观——全球市场震荡,国内去杠杆、严监管,资本市场整体资金供应不足大批赴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估值倒挂。

 

过去一年港股的资金面也比较紧张,再加上“冻资王”阿里巴巴的强势回归,吸纳了大量资金,让池中水更为紧缺。

 

行业方面,整个手机市场不景气。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 3.72 亿部,同比下降 4.7%。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米的股价增长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小米做出了足以影响未来发展空间、打开天花板的战略决策:双品牌策略下小米冲击高端、Redmi死磕性价比;5G+AIOT双引擎;加速国际化、抢占国内市场……但逆势下的诸多成绩并不能打动投资者。

 

另外,资本市场对于小米的定位或多或少还是偏向“硬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米的市盈率都在20以下。在2019年,小米的市盈率大部分时间处于8倍-16倍之间,市盈率绝对低于高成长的互联网公司。

 

而我们对照可比公司苹果:2019年苹果手机硬件保持在50%上下,手机业务收入外,苹果还有Mac、iPad、周边以及服务收入,类似小米划分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以及互联网服务收入,双方的市盈率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收入结构类似的情况下,小米的股价确实被低估了。

 

 

为何小米能涨回来?

 

幸而资本市场已经开始意识到小米的价值——
 

 

今年5月,中金上调小米集团目标价,维持“跑赢行业”评级;花旗则调高了小米的目标价重申“买入”投资评级,基于智慧物联网的机会及5G智能手机的普及,对小米的长远前景维持正面看法,相信小米物联网业务可以通过全球扩张及加强自身生态系统来继续达到快速增长。

 

就在7月9日,恒生指数有限公司董事兼研究及分析主管黄伟雄表示,包括小米集团在内的三间同股不同权或第二上市公司,可能会在8月被纳入恒生指数的选股范围。一旦成行,小米则有望成为带动恒生指数牛市的权重股,进而吸引来自全球专门追踪恒生指数的被动投资基金的建仓。

 

价格始终围绕价值,此番小米涨回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米的价值逐渐被认可。而这份“理所应当”的反馈也确实来之不易。

 

财务方面,小米2019年全年取得毛利润285.5亿元人民币,相比较2017年的151.5亿元,增幅达到88.4%;公司毛利率在过去三年也呈现持续提升态势,而今年一季度也达到历史最高的15.2%,较上市前的2017年净增加2个百分点。

 

小米2019年经调整净利润首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达到115.3亿元,而这一数字也是2017年经调整净利润的2.15倍;公司净利润率为5.6%,且在过去三年持续提升。

 

除了收入和利润规模较上市之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米在坚持技术投入的道路上也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而这也体现在公司不断提升的研发费用上。公司2019年全年研发费用投入达到74.9亿元人民币,是2017年研发费用的2.4倍;公司研发费用率也达到了3.6%,高于2017和2018年的比例。

 

今年一季度,尽管大多数公司在疫情之下被迫选择“节流”,但小米在一季度研发投入仍然高达1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3.4%;研发费用率也达到3.8%,高于2019年的3.6%。

 


 


 

分业务来看,小米在手机、AIoT、互联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手机上,小米实施了“双品牌”策略。

 

2020年2月,小米品牌推出小米10系列,成为2020年首款5G旗舰,小米10首销1分钟销售额突破2亿元,小米10 Pro首销55秒破2亿元。

 

Redmi品牌则坚持“高端产品大众化、大众产品品质化”,首款旗舰机Redmi K20系列2019年全球出货量超过450万台。Redmi还率先在中国推出首款低于2000元的5G手机Redmi K30,开启5G手机大众化时代。

 

策略之下,小米在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920万部,同比增长4.7%,致使其全球市场份额增至11.1%,居全球第四。据Canalys的报告,在全球TOP5的手机品牌厂商当中,第一季度小米手机的出货量是全球增长最快的。

 

而智能电视、家电以及小米手环等产品需求也快速增长。其中小米智能电视2019年全球出货量达到1280万台,同比增长51.9%,且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电视出货量超1000万台的公司,大陆市场占有率第一。


硬件之外,小米正在加快AIoT的脚步:

 

2019年雷军提出All in AIoT、5年投入100亿,小米的“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也由此一锤定音,AIoT的发展被放在了与手机同等重要的位置上。2020年初,小米再宣布将继续全力投入“AIoT”,在未来五年内,对“5G+AIoT”至少投入500亿元。加码AIoT的决心不言而喻。

 

身为最先布局IoT的厂商,小米先发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截至2019年底,小米IoT平台连接设备数(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已达到2.35亿,同比增长55.6%。拥有五件及以上IoT产品(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者数量,增加至410万,同比增长77.3%。

 

而根据最新的数据,2020年3月小米MIUI月活用户达到3.307亿,同比增长26.7%;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达到2.52亿台,同比增长42.6%。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互联网业务。

 

2020年一季度,小米互联网业务实现营收59.01亿元,占总营收比创下新高,达到11.9%。在毛利率方面,虽然互联网服务收入只占总营收的1/10左右,但其盈利能力在过去9个季度中始终超过手机业务,并保持在50%以上,该季度为57.1%。互联网业务已经成为小米的“第一摇钱树”。

  


在资本市场,小米此前一直苦于被认为是硬件公司,但随着小米手机与AIoT战略的逐步明朗、业务的收入结构日趋合理化,市场也意识到了小米生态建设的价值。再随着去年10月,小米纳入“港股通”事宜落地,小米吸收越来越多的南下资金,得以获得市值重估机会。

 

而这几天,小米重回发行价的信息淹没在“牛市”的迷雾当中,其实越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投资者对价值的稳重判断。毕竟,2020年也才刚刚过去一半。

 

@font-face{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 @font-face{ font-family:"宋体"; } @font-face{ font-family:"Calibri"; } p.MsoNormal{ mso-style-name:正文; mso-style-parent:""; margin:0pt; 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none;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family:Calibri;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font-size:10.5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span.msoIns{ mso-style-type:export-only; mso-style-name:"";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text-underline:single; color:blue; } span.msoDel{ mso-style-type:export-only; mso-style-name:""; 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 color:red; } @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 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 } div.Section0{page:Section0;}

文章转自【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本平台经授权发布。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