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两度“放风” 资管新规延期央行怎么说?
针对金融业广泛关注的资管新规问题,央行在7月10日的发布会上进行了回应。在此之前的7月7日,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牵头开展的《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课题报告建议,将资产管理行业的过渡期再延长两年。
央行:在讨论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表示,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以来,资管产品实现了平稳有序转型,总规模稳中有降,整体风险持续收敛,实体经济融资没有受到存量业务整改的影响。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是资金脱实向虚、自我循环的现象得到遏制,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持续压缩。另一方面是净值性产品占比稳步上升,资管资金通过增加金融债、企业债投资的方式,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目前,全球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暂时出现了萎缩,我国经济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确实也增加了资管业务规范整改的难度,市场非常关注资管新规过渡期相关政策。有些人建议严肃市场纪律,严格执行资管新规,有些人建议延长过渡期一年或两年,都有各自不同的逻辑和道理。”孙天琦进一步称。
谈及资管新规是否考虑延期一事,央行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周学东则称,因为今年疫情冲击,应该延期资管新规,但无论是延1年、2年还是3年,对金融机构来说,关键是必须要转型,再回到过去大搞表外业务、以钱炒钱、制造金融乱象是不可能。
孙天琦提到,下一步,央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坚持资管新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密切跟踪监测资管业务规范整改的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相关工作,稳妥有序推进资管行业的整改与转型。
吴晓灵牵头课题报告建议延至2022年底
距离资管新规整改大限不足半年时间,过渡期延长的呼声再次加强。7月7日,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总顾问、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牵头开展的《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课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建议将资产管理行业的过渡期再延长两年,即延长至2022年底。
具体实施路径上,《报告》建议,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包括现金管理产品在内的各类新产品监管标准,将资管新规发布后发行的不符合监管标准的“新产品”还原至老产品,同时建议按延长后的过渡期重新明确压降要求。建议2020-2022年压缩每年比例不低于30%,2022年底压缩至零。
对于老产品而言,《报告》指出,在压缩进度不低于上述最低监管要求的原则下,各行可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监管部门协商,具体细节实行一行一策,但进度安排不得再突破统一的过渡期。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老产品压降的进度管理,均衡分布压力,对于未能达到进度的机构,及时采取惩罚措施予以校正。对于过渡期结束后的残存老产品,可以统一纳入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管理。
多位分析人士对上述观点持赞同态度。一位国有银行人士表示,上述报告提议的延长过渡期的做法,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有利于实现资管业务的平稳转型。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再延长2年,是在考虑当前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度、存量资产的剩余期限等情况的基础上作出的合理建议。
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通常称“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确保平稳过渡,过渡期为本意见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稳步推进。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介绍,截至4月末,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合计25.9万亿元,运行总体平稳。另外,已有银行提前完成了资管新规的整改要求。比如,长沙银行(9.080, -0.27, -2.89%)在2019年年报中指出,报告期末,该行理财产品余额为500.25亿元,保本理财实现零余额,提前完成新规整改要求。
而存量产品的转型工作仍有一段距离。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末,银行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约12.54万亿元,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为51.4%。这一占比虽然较新规前的15%大幅提高,但要想在过渡期的最后半年时间内完成全部转型工作,仍存在一定难度。另外,疫情也拖延了存量资产的处置进度。
在此背景下,呼吁过渡期延长的声音越来越大。监管层也多次提及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的话题。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表示,过渡期结束后,由于特殊原因而难以处置的存量资产,可由相关机构提出申请和承诺,经金融监管部门同意,采取适当安排妥善处理。此外,也将根据实际,配合央行研究是否对相关政策进行小幅适度调整。
在刘银平看来,当前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才刚过半,而且还有部分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产品尚未退出,在今年底前恐难完成全部转型工作,所以有必要延长过渡期。不过,由于不同银行的转型进度不同,监管应针对不同银行设置不同的延长期限,可由银行自身先提出合理的整改计划再由监管审批。总之,延长过渡期并不意味着放任银行拖延整改进度,而是为了帮助银行更好地处置老资产、完成理财产品转型工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