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冒名顶替的那些事

早知道
2020-07-04

作者:童夏Summer

来源:财经早餐

近期,冒名顶替获取学位的新闻屡上热搜且都显示“沸”的字样,市场关注度可见一斑。


在该类事件频繁发布下,据南方都市报,在2018年-2019年间,山东在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中有14所学校曾公示清查结果。有273人在清查中被公示,其中242人涉嫌冒名顶替入学,冒名顶替者的入学时间均在2002年至2009年之间,其中211、985院校中国海洋大学就有2人。


在现代,高考,对寒门子弟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可能是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节点,这和古代社会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对寒门有相似的意义,所以,冒名顶替在古代时有发生。


古代冒名顶替者猖獗


不同于现今先进的技术,在古代,包括冒名顶替在内的各种舞弊手段,古人可谓是五花八门,用尽心思。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创立。


隋朝之前,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世袭制。


周代以前只有统治集团家族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成为知识分子,集团内部成员世袭产生,具体表现就是“世卿世禄”制度;等到了周代,则是以“乡举里选”的方式,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层层上贡,直达中央;到了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由各级官员举荐,选贤举能的权利一般都在各级官僚权贵手中,所以,“门客”一词很流行。


在科举制度实行之前,虽然有君主想要从平民中选拔人才,因受到贵族的阻挠,没有门路的平民依然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因隋朝只经历了两世,科举制度仅处于萌芽时期,真正成型是在唐朝,但唐朝远没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度,因为没有照片、指纹识别,档案造假成本低,冒名顶替时有发生。唐朝后期,民间就有说法称,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已趋成熟。由于唐末五代北方长期战乱,造成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比北方更有优势。


北宋时期,身为山西人的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也就是“分省定额录取”制度,很像现在的高考录取制。


而身为南方的江西人欧阳修观察到,南方人科考的命中率是“百人取一人”,而西北命中率则是“十人取一”。科考录取名额出现南方僧多粥少,而北方僧少粥多这种不公平的现状,欧阳修提出比较合理的“凭才取人”方案,“国家取士,唯才是择”,坚持才华面前人人平等。虽然最后宋英宗听取了欧阳修的意见,但在地区解额(源于唐制,进士举于乡,给解状有一定名额,故称解额。)分配中,还是加大了向北方地区的力度。


该方案实施后,位于北方的开封、应天等地因为解额较多,便于入选,有不少士子为了提高中举率,举家迁移,更有人为了假冒户贯改变亲属关系,视祖宗家谱于不顾,“冒籍”这种舞弊现象在当时屡见不鲜。


有的士子祖先对国家有功,不用参加初试,但这个名额是固定的,为了拿到这个名额也会出现冒名现象。


到明朝,会试将全国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其中,南卷占会试录取额的55%,北卷占35%,中卷占10%,“冒籍”、“冒名”更加猖獗。


清朝时期的科举和现代有很多相似之处。清代有种说法“科举必有学校”,就是说如果士子想参加乡试、会试、殿试,必须要经过童生试合格,成为府、州、县的学员。童生试是科举考试的起始,而且要求参加考试的地方祖、父生活在二十年以上,坟墓、田宅都要有证据。


其次,考试必须携带“准考证”—“院试卷结票”,有这张票才能参加考试,准考证上要写有考生及其曾祖、祖父、父亲、老师及邻居的名字,还需要两位保人画押,以备在领取考卷时查验考生真实身份。一旦被查替考,将祸及全家,殃及乡里。


清代为防冒籍还独创了一项“审音”制度,即查看学生的方言,到了乾隆时期,还专门设置了审音御史。


所以清朝时期“冒籍”、“冒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到光绪时期,政府认为科举无法满足人才选拔的需要而被废除。


古代处罚力度大


入仕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有重大的意义。官员不仅有俸银,还有粮食、衣物等。其中,宋朝官吏俸禄相比其他朝代更为优厚,不仅有正俸,甚至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添支(增给)、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宰相的月收入能达到128万元(换算成人民币)。清朝虽稍显单薄些,但在雍正提出“养廉银”(为清朝特有的官员之薪给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之后,普通知县年收入也能达到23万元。


从《范进中举》可以看出,古代人对“入仕”的疯狂程度,“冒籍”、“冒名”猖獗则在认知范围内。因入仕的重要性,相应的,古代对于这种作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也很大。


宋朝对于“冒籍”仗一百,押归本贯。柔弱书生,打一百棍,不死也瘫了。


还有一种是“结保”,参加贡举考试的士子,每十人为保,一人犯规,连坐的十人皆被淘汰。可见,处罚还是挺残酷的。


另外,进考场前实行严格的搜身,一旦发现夹带,宋朝是驱逐出场,并取消下一年的考试资格;明代则是仗责,严重的还会被发配边疆充军。


清朝更为严厉,一旦发现“冒籍”、代考,考生和“枪手”带枷三个月,发配到烟瘴之地充军,“结保”考生一律仗打一百。


美国作弊案,最高或判65年


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冒名顶替在美国也有发生,而且处罚力度相当大。


2018年,美国FBI在调查一起证券欺诈案中发现了一起大规模的“大学作弊”案,其操纵者辛格从一些有钱人或著名演员里收取钱,然后用这笔钱贿赂许多体育教练、负责管理入学录取以及考试的人,帮助前者的孩子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美国顶尖大学。


美国联邦政府司法部大为震惊,调集多名联邦检察官调查此事,历时一年调查后,波士顿的联邦检察官公布了对50人的犯罪指控。


33名被起诉的家长中,有16人被追加,罪名为涉嫌洗钱,最高刑期为20年,出狱后将面临最高3年的监视,罚金最高可以为50万美元。


还有一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高材生—马克,被辛格安排帮别人考试,考一次1万美元,他将面临最高20年的刑期控诉。不过,因配合检方调查,可能会减刑。


辛格,则面临密谋洗钱、欺骗美国、妨碍司法等数项联邦重罪指控,刑期最高为65年,罚款最高为125万美元,他公司的两名雇员也被一并提起诉讼。


一名学生家长在旧金山向所有涉案人员提起5000亿美元的民事索赔诉讼,她认为,因为这些人参与作弊,导致她的儿子没有被录取。不过法庭没有支持这项天价索赔。


可见,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完全没有作弊事件的发生,不过,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改善还是有可能的。


比如,参加高考的考生除了有纸质档案外,还应有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不能轻易更改,且档案中除了本人照片外,还应包括指纹、虹膜等个性化特征的图样;进入考试现场要进行人脸识别,指纹、虹膜录入等;入学时,要有除现有程序外,还应要求指纹、虹膜等方面的匹配。


高考即将来临,希望广大学子都能取到满意的成绩,冒名顶替案不再发生!


你有什么话想对今年的考生说,对冒名顶替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文末留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