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之问”带来的思考


图:2024年全球独角兽前十
《人民日报》在5月时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确实是发人深省的灵魂追问,其中缘由也值得大家探讨。在笔者看来,这既有短期的、全球经济周期变化的原因,亦有深层核心因素存在,那就是创新企业要催生成独角兽,必须得到多元化的资源支持。
独角兽数量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引领全球趋势的潜力。如ChatGPT一间公司,就能引发全球经济的急转弯,批量的独角兽能重塑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格局。中美独角兽的量级差距,也引起中国各界的广泛关注。
“独角兽之问”的背景并非流于表面。据胡润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去年中国独角兽数量虽以316家在全球位居第二,但过去一年仅新增15家,对比2022年新增40家的规模有所减少,而在2018年,这个数字是156家。美国方面呢,去年美国独角兽增加179家。在全球新诞生的500多家新独角兽企业中占了三分之一。
从短期来看,独角兽企业新增数量下降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也与全球经济周期及新兴市场格局相关。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中美两国的战略竞争已从贸易扩展到金融、科技,美国相继推出供应链转移、限制对华投资和关键技术出口等措施,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受上述因素影响,中外上市公司的市值差距迅速拉大。2020年苹果公司的市值为阿里巴巴的2倍,到今年6月已扩至18倍。同时,中国的科技创新企业,特别是独角兽的发展也受到阻力。去年全球独角兽估值上升最快的10家企业中,有5家来自美国,仅2家来自中国。其中,OpenAI和SpaceX两家公司的估值升逾9000亿元人民币,几乎超过全球所有独角兽企业估值增长之和。
虽然新冠疫情、国际局势、政策环境、资本扶持、创业文化等因素都对独角兽的质和量产生影响,但笔者认为,科学分析要聚焦核心问题,找出独角兽企业新增数量下降的深层原因,就要从创新企业的特性寻找,即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和整合能力,以及如何利用有效资源来撬动创新企业发展的能力。
对于前两种特性,笔者并不担心。哪怕是硅谷科技巨头或国内互联网公司崛起,无一不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不论是华为或其他行业龙头,中国企业家展示出来的企业家精神都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再来看技术创新和整合能力,诚如习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所说,中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但中国科技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资本与资源支持成为关键
中国虽然面对核心技术端、产品端的短板,却拥有新型举国体制、世界最庞大市场资源、技术整合能力、生产能力强大、互联网技术的市场应用能力全球领先等优势。也因此,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整合能力都不能是中国新增独角兽减少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症结在于资本和资源的支持。创新企业要成长为独角兽,离不开资本和资源。目前海外资本由于地缘政治原因,不少机构撤离中国;政府资金成为最大出资主体,但政府资金既有拉升地方经济增长的责任,也需更高的防风险考虑,因此单靠政府赋能难以完全满足创新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的资本需求。银行由于监管和风控策略,也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持。中国要有更多独角兽,必须找到更多元化的资源支持。
对于那些距离独角兽只差一线的创新企业来说,更需要跨区域业务拓展。在这一发展阶段的企业,对资源的需求往往大于对资本需求。而通过平台合作,盘活和撬动各地传统企业的存量资源,就能够帮助他们获得资源,实现快速增长的目标;同时还能满足传统企业希望找到新增长点和转型升级的需求。
创新企业要怎样找到资源?答案在于平台。数据显示,中国大约54%的独角兽企业都是由平台经济所投资孵化的,早前我们亦发表了《企业家孵化器战略》,为创新企业走向独角兽带来更加有力的支撑,冀望透过抱团合作,共创共享共赢,以资源共享平台模式,作为解答“独角兽之问”的一道良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