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峰:创新创业企业未来将需更为多元化的赋能
12月7日,由天九企服、老板云、中国经营报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超级创客月”重磅开启。开幕式上,天九共享数字科技集团董事长李胜峰,分享主题报告《2021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年度盘点及未来走势》。
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不管是数量上还是估值上,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已经赶超了美国,并且北京已经成为了全球独角兽第一层。在全球的独角兽企业里面,641家当中,中国和美国占比达到了78%,遥遥领先于其他的国家。在中国的264家独角兽企业里面,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占比达到了80%。
这些创新创业的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势会是什么样的?
走势1:
未来科技驱动型占比将显著的提升
我们盘点一下现有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我们不难发现,80%以上都是平台共享型的。
蚂蚁集团是金融服务的平台,菜鸟是物流的平台,快要从纽交所退市并且重新在香港上市的滴滴,那是移动出行的平台,字节跳动也就是全球最大的独角兽,它是抖音小视频的平台……所以,我们现在的独角兽当中平台共享型的占比是很高的。
当我们独角兽企业跟美国的独角兽企业进行相比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独角兽企业里面科技驱动型的占比达到了56%,有些是大数据科技类的,比如说Palantir;有些是航天航空科技类的,比如说space x。
但我们惊喜的发现,2021年新上榜的中国瞪羚企业,更多来自于生物科技企业、服务健康科技和半导体的行业。瞪羚企业就是未来的独角兽企业,很多如果成长得顺利的话,就会成为未来的独角兽企业。未来的独角兽企业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结构性的变化,科技驱动占比将显著的提升。
走势2:
未来消费互联网会向产业互联网进行转型
我们看到的第二大走势,就是中国的独角兽企业集中在消费互联网,未来消费互联网会向产业互联网进行转型,而未来产业互联网将推动供给侧的改革。
再把中美独角兽企业进行一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它各自的行业的分布。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很多集中在电子商务,集中在汽车交通,集中在物流,这些都是在消费互联网上。再看一下美国的独角兽企业,很多集中在企业服务,集中在金融科技,集中在工具软件,很多是在产业互联网上。
刚刚发布的天九共享和胡润的中国瞪羚企业榜单,我们看到,中国瞪羚企业它在B to B和B to C的领域里面的分布,B to B是在产业互联网上,B to C是在消费互联网上。2020年的时候,中国的瞪羚企业有32%是B to B,到了2021年60%是B to B。相比之下,2020年的时候,中国瞪羚企业68%是在B to C上,在2021年比例下降到了40%。
所以,我们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正从b to c向b to b进行转型,产业互联网形成了,我们迎来了b to b的春天。
走势3
创新创业企业未来将需要更为多元化的赋能
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半数以上是属于互联网巨头的那种生态投资,未来这些独角兽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创新创业的企业将需要更为多元化的赋能。
我们这些创新创业的企业,它所需要的赋能,远远不止于资金和资本。它们会需要市场的拓展、需要营销的加速、需要管理的提升、需要资源的对接,它们需要的赋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元化。
我们看一下,中国互联网巨头所孵化加速投资的那些独角兽企业的分布。腾讯投资或者拆分出来的独角兽企业达到了61个,占比23%。这里面有每日优鲜、兴盛优选、猿辅导等一系列他们孵化加速的独角兽的企业;阿里投资和拆分的独角兽企业达到了39个,占比15%,包括小红书、商汤等,商汤11月份刚刚通过上市的聆讯;百度投资和拆分的独角兽企业有24个,占比达到了9%。京东投资和拆分的独角兽企业有13个,占比5%。把这些互联网巨头投资拆分的独角兽企业能够加起来的话,您可以看到已经占据了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半数以上。
为什么我们的独角兽企业、创新创业企业喜欢互联网大厂,喜欢互联网巨头?因为它们可以得到赋能啊。但在美国没有那么多互联网大厂、互联网巨头,这些创新创业的企业是如何寻找自己的生态环境的?
20年前,我曾经在硅谷沿着铁路一站一站的去拜访那些创新创业的企业。我惊讶地发现,很多创新创业的企业他们都没有市场部。于是,我就问,你们有产品、有服务,难道你们不需要市场营销吗?他们说他们需要市场营销,但在硅谷,有那些小而美的专业的公司专门帮他们做市场营销,所以,他们需要的就是把自己的核心的精力和时间,都关注在自己最擅长的产品服务和技术上,而把市场营销工作就外包给那些小而美的专业公司,来帮他们做市场营销,来帮他们做路演包装。
所以由此你可以看到,当一个生态环境形成的时候,恰恰就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这种赋能。而我们的创新创业的企业,我们的独角兽企业,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都关注在自己最擅长的产品服务和技术上,来把市场营销,甚至有些情况下,把一些管理上的工作都外包给那些专业的小而美的公司。
所以,我们小结一下的话,第一个走势是未来科技驱动型的占比将显著提升,第二个走势是未来消费互联网会向产业互联网进行转型,第三个走势是未来独角兽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创新创业的企业将需要更为多元化的赋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