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震惊!为了对决这一天,中国已经准备了整整八年!

商界观察
04-09 14:52

 

我们刚刚见证了过去二十年里,中美之间交锋最为激烈的一周:

 

4月3日,特朗普在“解放日”宣布对华加征34%的“对等关税”;

 

4月4日,中方“十一箭”连发,予以坚决反制,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4月5日,美股应声大跌,特朗普扬言进行报复;

 

4月7日深夜,特朗普威胁:如果中方不撤销加征关税,就额外加征50%;

 

4月8日,中方明确回应:想打,奉陪到底!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正面对轰,让全世界都看呆了。联合早报对此形容为:“刺刀见红”。

 

为什么中方对懂王赤裸裸的威胁毫不退让,在全球做出了最快、最强、最坚决的回应?

 

为什么美股崩盘、跌跌不休,大A却在短短一天稳住阵脚,迅速翻红收官?

 

全球震惊的背后,为了今天的这场对决,中国已经准备了整整八年。

 

  

 

大A,稳住了。

 

重压之下,收盘时上证指数涨1.58%,深证成指涨0.64%,创业板涨1.83%。

 

考虑到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激烈多空博弈,能够稳住已经非常难得。

 

这次国家没有丝毫犹豫,该救市时马上出手,动作极为迅猛:

 

央行宣布对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

 

金融监管总局上调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比例至最高50%;

 

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等增持中国股票资产;

 

多家央企公布回购、增持计划;

 

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重磅炸弹——中国版“平准基金”的横空出世:

 

 

所谓平准基金,是通过逆着大盘指数方向操作,熨平股市非理性剧烈波动的资金。央行的表态大意是:

 

汇金负责投资,央行承诺给钱。

 

这约等于是为资本市场提供无限量的流动性支持,是提振市场信心的“超级大招”。

 

有不少人注意到,去年9月24日那场重磅级发布会上,央行行长就曾表示,平准基金正在研究中。

 

时隔半年,大招出台,正是为这一天准备的政策后手之一。

 

而在资本市场之外,中国的准备也相当充分。人民日报的头版文章里提到:

 

未来根据形势需要,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调整余地,随时可以出台;

 

财政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等视情仍有进一步扩张空间

 

将以超常规力度提振国内消费

 

和老美的贸易战已经打了8年,我们的斗争经验相当丰富了。对于新一轮遏制打压,高层早就有所预料,并且留有后手。

 

心中有数,手上有招。

 

 

在中方的冷静应对下,昨天夜里78岁金发老人的咆哮,却显得有些无能狂怒:

 

“如果中国不在星期二(4月8日)之前撤回其在长期贸易侵害之外再加征的34%关税,美国将从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50%的关税。

 

看出来,懂王已经恼羞成怒了。但很快,他的威胁就得到了正面回应:奉陪到底!

 

如果懂王真的发疯,要强行再加征50%的对华关税,会发生什么?

 

有可能,就会指向彻底脱钩。

 

要知道,在本轮宣布加征34%之后,中国产品进入美国的平均税率已经高达67%,已经远超大多数商品的利润空间。

 

如果再加征50%达到117%,也许99%的贸易都将消失。接下来再怎么加关税,都只是数字而已,没有实际意义。

 

那将是一场真正的战争。

 

中方怎么应对?我注意到有官媒背景的账号援引了消息人士的说法,中方至少已经准备了6个大招:

 

1.大幅加征美大豆、高粱等农产品关税

 

2.禁止美禽肉输华

 

3.暂停中美芬太尼合作 

 

4.服贸领域反制措施

 

5.禁止进口美国电影

 

6.调查美企在华知识产权获益情况

 

来而不往,非礼也。必须要让老美的企业也遭受损失,让选民们也感受下水深火热,懂王才能从他的幻梦里清醒过来。

 

 

未来回顾今天,2025年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世界格局的新旧交替,从来都不会是坦途。从几百年前的英国与西班牙,再到上个世纪的美苏争霸,每一次都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而我们虽然坚持“以和为贵”,但奈何老美本着“冷战思维”,不惜自伤八百也要拖住中国的脚步。

 

老美这次与全世界为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中国更大的底气是,过去8年,中美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被大大拉近了。

 

过去我们常说,老美维持霸权的三大支柱是:科技霸权、美元霸权、军事霸权

 

仅仅从科技领域看,在2018年贸易战刚开打时,科技日报曾经列举了35项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这里的每一条都曾是中国制造的痛点。

 

如今,已经有足足30项被攻克,占比超过85%:

 

 

短短七年,变化天翻地覆。

 

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

 

中美两个大国,都在试图打破旧的增长模式。在国际环境日益“丛林化”后,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显得尤为重要。

 

“东升西落”能否成为现实,答案或许已经不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