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3000亿帝国!“钢铁大王”逝世!留下一个世界500强
(2024年6月30日)2时10分,江苏沙钢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8岁。
有着“中国卡耐基”“钢铁沙皇”之誉的沈文荣是中国钢铁业最硬核的实干变革家。40年来,全身心专注于钢铁业的他,刷新了中国与世界钢铁业的诸多记录,也是中国最早干进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家。
“投资不过山海关。”
有人不信这个邪。2017年9月12日,2016年初就开始连续债务违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的东北特钢集团迎来了它的救世主——江苏沙钢集团老板沈文荣。东北特钢是我国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使用特殊钢材料的生产研发基地,也是特殊钢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
想当这样一家企业的“救世主”,没有过硬的实力是不可能的。在2009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上,只有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入榜:来自江苏张家港的沙钢集团。
此后,国内钢铁业遭遇过剩、内卷、经济周期等一系列挑战,但沙钢的名字却一直在世界500强的榜单上,而且越站越高,到2017年,它在榜单的名次已从当初的第444位上升到第365位。
而在2017年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中,沙钢则以3300万吨的粗钢产量排名世界第六位,也是唯一进入世界钢铁10强的中国民企。
这就是沈文荣的实力,但却不是他实力的全部。真正让同行刮目相看,也敬仰和敬畏的是,即便在行业最低迷甚至集体亏损的时期,他依然能够赚钱,甚至赚大钱。
2015年中钢协会员企业亏损面高达50.5%,亏损总额超过645亿元,但沈文荣的沙钢依然获得了18.9亿元的净利润。
2016年,沙钢既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40亿元,但最终实现了利润50.51亿元。更鲜明的对比还包括,沈文荣一路向上的过程中,众多曾经风云的民营钢铁大佬都纷纷沉沙折戟。曾经酝酿出山西首富的海鑫钢铁几近破产,同在江苏、号称“3年超宝钢、5年赶浦项”的铁本钢铁彻底告别舞台……
但沈文荣和他的沙钢,却在这个风云巨变的行业,始终如钢铁一般屹立不倒,赢得了“钢铁沙皇”“中国卡耐基”等称誉。
事实也证明,沈文荣的拯救是强有力的,沙钢入主后,只用一年多时间,就让东北特钢扭亏为盈。
22岁时,中专毕业的沈文荣来到苏州沙洲县锦丰轧花厂成为一名钳工,这就是沙钢的前身。上世纪七十年代,苏南大地冒出了大量作坊式小钢厂。1975年,锦丰轧花厂自筹45万元建了一座小型轧钢车间,沈文荣是筹建人之一。1983年钢铁厂与棉花加工厂分离时,沈文荣出任副厂长,并于第二年便扶正。
当时的沙钢年产量不到1万吨,产品却有七八种。仅在本县,沙钢这样的小作坊就有30多个。沈文荣想脱颖而出,唯一的办法就是“能人所不能”。
仔细研究自己、同行与市场之后,沈文荣决定把握房地产开始起量的机会,主攻当时大企业不屑做,小企业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沙钢的窗框钢产品快速行销,到80年代末,已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60%,成为这个领域绝对的龙头。
从这个时期起,沈文荣就开始以三个特点闻名于沙钢内外:
一是想得透,看得准。
当沈文荣决定砍掉其他产品,专攻窗框钢之时,很多人都是反对的,因为一些被砍掉的产品销量还不错,有确定的生意可做,但窗框钢到底能不能做出来,却是未知数。
然而,他想得清楚,要上规模,得有过硬的产品,企业规模小,不可能同时做好多个产品,所以选择最有可能突出重围的,最终也赌对了。
一是超级勤奋。
直到沙钢成为世界500强,他都保持一个习惯,不穿皮鞋,穿运动鞋。原因是“每天早上7点,雷打不动,我要到厂区转一大圈,穿皮鞋怎么受得了,就靠运动鞋!”
一是作风强势。
对那些不同意做窗框钢的,他是能说服的说服,不能说服的也要执行,否则那就请你另谋高就。他说:
“不强硬,做不了企业领导”。
1988年,沈文荣再次作出重大决定,拿出积累的1亿多家底,和香港永新公司合作,从英国比兹顿钢厂,全套购买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生产螺纹钢。
这一次,包括冶金行业领导,专家学者都不看好他的想法,劝他要小心再小心。他自己也是差不多半个月辗转反侧,但最终还是决定干,并且给持怀疑态度的同事们立下军令状:“如果设备买来了运行不了,就把它放在那里办成个展览馆,我自己去门口卖票,5分钱一张,让同行都来学习沈文荣的教训。”
两年多的努力后,这条生产线顺利投产,沙钢与国际先进同行的技术差距一举缩短20年。也就在此时,邓小平南巡,中国经济开启崭新篇章,准备好了的沙钢再次胜利,不到3年就收回全部投资。
坚持到底的沈文荣,也因此创造一个中国钢铁业的新历史。以至于冶金部领导视察之后,将其评价为我国冶金史上第三次革命的样板,并屡屡对国内其他钢厂强调:
”你们要搞通什么是第三次革命,不必到国外乱跑,去看沙钢就行了!”
尝到这个甜头后,从国外买生产线,成了沈文荣的惯用路数,也奠定了沙钢在钢铁业的崛起。
1996年,沙钢陆续买回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先进设备,让产钢量突破了100万吨。
2002年,沈文荣把这一招法用到了最高境界——以16亿元从欧洲最大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又名凤凰)手中买下其子公司霍施钢厂,然后将这座位于莱茵河畔的世界老牌钢铁工厂拆卸、打包、转运,搬迁到了沙钢总部,变成一座新的钢铁工厂。
这整个过程叹为观止,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金奇(JamesKynge)在其《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一书中,这样描述其情形:“如今,这里(蒂森克虏伯钢厂)只剩下几堆扭曲的废铁。
我朝路边一位身着工装的男子走去,他正将一截巨大的金属管道吊上卡车。我问管子往哪运,他伸直腰,然后说道:‘中国。’”“所有设备都用木条箱包装,塞进集装箱,装船启运。在长江的平坦冲积平原上,又严格按照在德国的样子,一个螺丝也不差地把设备重新组装。”
“运走的设备总重达25万吨,外加40吨详尽解释重组过程的文件。”通过这次25万吨设备,40吨文件,以及“就差没把地灰扫回来”的“欧洲战后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搬迁”,沈文荣只用150亿投入,就建成了一个按行业惯例至少需要投入450亿的年产650万吨的炼铁、炼钢、连铸、连轧项目,也让沙钢实现了一个大跨越:
不仅把产能做到1000万吨,也通过消化德国生产线,大幅提高技术水平,跻身国内一线钢厂行列。
不断从国外引入生产线的同时,沈文荣也在企业发展机制上迈出步伐:核心是推动沙钢改制,成为更具企业家自主的现代企业。
1998年,沈文荣开始推动这一计划,到2001年,沙钢初步完成改制,公司股权结构变成,集体持股为25%、职工持股30%、领导层持股45%;其中沈文荣个人持股17%。2004年,沙钢管理层继续回购集体持股,沈文荣个人拥有的股份达到29.98%,成为沙钢真正的大老板。
钢铁产业是规模经济的典型代表,只有大,才能强。因为这个特点,从国际到国内,钢铁业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收购兼并史,要么不断地吞并做大,要么被更大的吞并。
也有人因此形容,钢铁业是根本停不下来的产业。
作为行业老兵的沈文荣深知,要想不被吞掉,只有自己变强大,而且是快速强大,要快速强大,最好的办法就是并购。
成为沙钢真正的老板之后,沈文荣的“买买买”行为也升了级,从购买国外生产线升级到购买国内钢铁公司,主要是购买效率低下、规模不够、已不能适应竞争的国有钢铁公司。
这一策略之下,沙钢:2006年并购了江苏淮钢特钢;2007年并购了河南安阳永兴钢铁;2008年接连并购了江苏鑫瑞特钢、江苏永钢集团;2010年并购了无锡锡兴钢铁;2017年并购了东北特钢……
也正是这一速度,推动沙钢成为国内最大的钢铁民营企业,并率先登陆《财富》世界500强。
速度之外,沈文荣还创造了一个钢铁业的世界记录:是人类钢铁史上唯一只靠自力更生,而不是靠国家投入或上市融资,就用20多年时间45万元起家,建成千万吨钢厂的人。
直到2009年进入世界500强,沙钢都还主要靠自有资金与银行借贷扩张发展。这里面既有民营钢铁上市的困难,也有与国企竞争的憋屈。
换句话说,如果融资渠道更通畅,沈文荣的收购动作还会更大,他自己也曾多少有些无奈地表示:
“只要沙钢有米塔尔(世界最大钢铁企业)1/2宽松的国际融资条件,我仅在中国收购,年产量就能达到1亿吨。”
事实上,直到现在,沙钢也都在寻求着并购的机会。
2023年,复星国际决定出售旗下的南钢股份,沙钢就是最积极的竞购者,虽然最终被中信截胡,但其进一步扩张的姿态显露无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加上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内忧外患,让沈文荣“防不胜防”,他说:“风浪真没少见,可这种局面还是第一次遇到。”但沙钢挺过来了。中间,沙钢也时不时传出被收编的消息,但沈文荣咬牙坚持到最后。
“10个企业10个都倒了,我也只好倒了;如果10个中有两个不倒,其中就有我。”不但坚持到最后,沈文荣还借助随后的“4万亿投资刺激”率先再进攻,攻上2500万吨产能,攻上资本市场——2011年4月,沙钢通过旗下淮钢特钢收购*ST张铜的股权,将淮钢特钢借壳上市并更名为沙钢股份(002075.SZ),进而在A股市场拥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和新的融资渠道。
随后,钢铁行业进入“新常态”——上游成本上升、下游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在一个更长的寒冬中,沈文荣依然保持十足的乐观,也依然是活得最好的钢铁老板。活得好的关键,来自于效率。“降低成本,抢占市场,开足马力,只要控制好成本,利益自然就来了。”
钢铁大王卡内基早在1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沈文荣则在实践中不断把成本控制做到新境界。到并购东北特钢之时,沙钢集团本部钢、材产量均超过2000万吨,人均年产钢接近1400吨,差不多是国内平均水平的两倍,但沈文荣还不满意。
沙钢的效率来自于不断地检讨,修正,解决问题。
沈文荣是解决问题的大师。“企业的经营发展遭遇某些问题时,在我们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之前,我们应该怎么做?”
他的回答是:“应时刻谨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但也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我们可以先着手可以解决的部分,而这个解决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就是为我们解决不能解决的部分提供想法和思路的过程。”
围绕主业适度多元化就是沈文荣“过冬”的办法。钢铁业的黄金岁月,沈文荣曾有句名言:如果你没有在本行业做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就不要做企业事情。
钢铁业进入动荡与低谷期后,沈文荣改变这个说法,换成了:企业家要勇于推翻自己。
“先进的东西,我们要好好保护,落后的东西,要坚决否定。还有一些曾经做过的决定,不一定在现在还是正确的,我们要修正、调整、改变。“沈文荣说:
“对于企业家来说,等着别人来推翻你,几乎是不可能的,你自身必须要有敢于否定自己的魄力。”
于是,2010年之后,沙钢加速多元化步伐,先后投入数百亿资金,发展了资源环境、贸易物流、金融产业、新材料、服务业等五大类非钢铁产业,为集团培育并形成了新的效益增长点,提升了集团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了钢铁主业与非钢产业相互支持、协同发展。
沈文荣常常被人称为是“钢痴”。
这个痴,是痴迷的痴,也是痴心妄想的痴。当初,痴迷钢铁的他,常常一出口就要做中国和世界第几大,因而被一些人笑话痴心妄想。但他就是用痴心,成就了妄想。
2010年,曾有记者问沈文荣什么时候退休。他说,大概还干5年吧,而且表示,退休之后,自己最想做的,还是钢铁,不生产和发展钢铁,就去研究钢铁。
但直到将大部分权力交给儿子、生于1979年的沙钢现任董事长沈彬,沈文荣依然是只要在张家港,就天天上班、加班,满心思扑在他钟爱的钢铁事业上。美国
钢铁大王卡耐基曾有名言,“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沈文荣则曾表示:
“我们这一代人的初心,就是希望祖国强大。一辈子从事钢铁行业,我希望能把这个行业做到世界最强。”
他说:“一个人,吃喝玩乐混日子是几十年,而尽可能为国家效力也是几十年。这个几十年,等到闭上眼睛的时候,要觉得没有遗憾才行。”
据公开数据,2023年,沙钢以4054万吨粗钢产量名列中国第四、全球第六,在国内仅次于中国宝武、鞍钢集团与河钢集团三家国企,继续稳坐最大民营钢铁企业之位,同时也以427.84亿美元营收,连续1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第348位,15年累计提升近百个名次。
在这样的成绩上告别,沈文荣应该是没有遗憾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