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构陷、诛心…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陷入疯狂乱战!
新的一波价格战打响,车企们开始了争先恐后的降价潮。
2月19日,比亚迪率先发力,王朝网旗下秦PLUS荣耀版以7.98万元的上市价格掀起了一篇腥风血雨。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3月3日,已经有10余家车企官宣降价或限时优惠,包括吉利、上汽大众、长安、北京现代、哪吒、蔚来、极氪和智己等在内的车企或车型官宣降价或其他福利,有的价格更是接近“腰斩”,降价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
如此一波气势磅礴的降价潮同样也急坏了二手车上。
网上有二手车商抱怨道,1月份的准新车现在直接降了7万元,他们根本就不敢收,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如果单纯是导致市场波动的价格战也就罢了,新能源汽车市场还陷入了空前构陷和抹黑的营销大战中。
理想新款纯电车MEGA发布,就遭遇了疯狂的反噬。
被网民P图成棺材车,可谓杀人诛心。
理想,急了!于是,理想发布公告称“该侵权图片及其内容已构成侮辱,侵害了理想汽车的名誉权”,要求平台进行整治。目前,该内容已经被平台下架,但图片早已传遍网络。
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别急,比车企和二手车商们更急的是中国的某些媒体。眼看着这一波新能源汽车战况惨烈,不光是自媒体,连有牌照“正经媒体”都加入了战团,生怕恰不上这一波快馊掉的剩饭。
比如前两天,一篇媒体又发了篇稿,说什么现在已经没有人在意特斯拉降价了。
听这意思,特斯拉是又双叒叕不行了?难道说,这位“新势力鼻祖”在这一轮大战中已经彻底跌落神坛?
文章是这样写的:
“这家新能源汽车业的引领者去年曾引发了一场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价格战,但现在它的降价正变得无人在意,而且还成为了跟随者。”
“在普遍降价的市场情绪下,消费者的观望情绪变得更为浓厚,对特斯拉促销的敏感程度降低。有市场分析人士透露,特斯拉最新一轮优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进店量和成交量增长。”
这措辞斩钉截铁,很是严重啊。我仔细看了好几遍稿子,想要看看特斯拉的销量有多烂,结果也没在稿子里找到任何具体数据。
也许是不好引用数据来打特斯拉的脸吧,只有靠我自己动手来查了。
那么,特斯拉最近的成交量到底是多少呢?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根据乘联会销量数据,2024年2月国内新能源车交付量统计数据表明,在造车新势力中,有新势力鼻祖之称的特斯拉销量60365辆,与去年同期的74402辆相比,下滑18.9%。
但是,如果去看下2月其他新势力的销量,恐怕会发现另一片天地。
除了问界、理想、深蓝实现了同比增长之外,其他新势力品牌基本都出现了大幅销量下滑:
比如拿下第四名的广汽埃安,2月交付量为16676辆,同比下降44.57%,近乎腰斩;再比如,蔚来2月交付新车8132辆,同比下降33%;哪吒汽车2月全系交付6085辆,同比下降约40%……
特斯拉2月销量是不及去年没错,但排名第二的问界2月销量大概只有其三分之一,特斯拉根本是断层式领先,看不到对手。
这样的销量被写成是“无人在意”,你让其它友商情何以堪?
这就好像有人唱衰中国经济,却避而不谈欧洲经济如何,不作横向比较这不是耍流氓吗?
毫无疑问,电动汽车行业是现在少数几个优势产业之一。然而,从欧洲和美国最新的动向来看,似乎正在集体远离电动车。
原本准备大步迈向电动汽车的欧洲,已经在降温。中国电动汽车出海,恐面临大挑战。
在油电之争中,虽然油车和电车各有优劣,但电车至少有两大劣势目前依旧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去完全规避。
首先是在技术上,电动汽车存在能量密度不足和安全隐患两大难以根除的毛病。
其次,在解决方案上,油电混动是能够解决油车驾驶平顺性不足的良好替代方案。
除去这两点,当然还有欧洲自身的原因:
比如,补贴终止后,欧洲电动车高昂的售价令需求进一步下降;另外,电动车需要强大的基建予以支撑,经济停滞的欧洲在短期内难以负荷高昂的基建成本,也给消费者造成了用车的不便。
在欧洲政策转向前,市场已经提前投了票:
2021年,欧盟的电车渗透率就已经达到了22%,高于中国的17%。但是随后几年,欧盟的渗透率一直在25%徘徊,最近更是跌到了23%。
政策转向只是迎合市场趋势并更进一步的结果。
如果我们造的车真的有那么好,能够与欧洲汽车拉开差距,奉行市场经济的欧洲没有可能不选择中国汽车。
有没有一种可能,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浮华,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滴滴司机的这样一句吐槽:
我开电车就是图便宜,开几年直接扔掉的。
你再多问一句,驾驶感受怎么样,他会呵呵一笑。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这几年兴起,确实拉动了内需,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从零接触新能源汽车。
这也使得一些并没有造车积累和造车经验的厂商着重于消费者的需求,让自己卖得车看上去很美,在国内市场上大卖特卖。
将冰箱、彩电、大沙发塞进车里,是能够满足一部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但它恰恰只是一些“中产家庭”在人生经历或祖上曾经经历过极度匮乏时期所导致的非正常现象。
放眼全球,没有一个真正拥有强大汽车工业的国家会把家塞到车里面。
就拿这次理想MEGA被人恶意抹黑来说,它冤不冤?
虽然我对恶意抹黑的行为十分不齿,但我认为理想是一点都不冤。
有消息指出,理想MEGA的A/B柱钢材强度很可能仅有1300兆帕强度;而其它国产车、日系车等A/B的柱钢材强度超过了1500兆帕,其中部分车型采用2000兆帕强度钢材。
至于理想MEGA,官方设计人员曾称“理想MEGA钢材强度,1500兆帕加1500兆帕等于3000兆帕。”
没办法,傻子太多,骗子都不够用了。
实际上我们造的车到底是什么水平,这些厂商清楚,业内人士也清楚,但太多人都忙顾着自嗨并对事实保持沉默。这也让汽车消费市场不重视驾驶质感的声音被不断放大,形成恶性循环。
转向新能源是可以跳过发动机和变速箱,但是底盘、悬挂是跳不过的。
所以一些金玉其外所采用的方法,是用蓝光扫描仪直接扫描友商底盘和悬挂配件,逆向打造车辆零部件。这样打造出来的底盘,在车辆行驶过程当中的运动轨迹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没有技术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技术还整天打技术牌,甚至用类似“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下赛道”的言论来混淆公众视听。
一个汽车品牌从无到有,再做大做强,都会经历观望、质疑、嘲笑、冷眼的漫长过程。特斯拉作为一个新兴的品牌进入中国,其实就遭遇了这样的经历。
一个名牌经历过困苦和质疑后越挫越勇,才会真正获得成长。
某些国内品牌可能比特斯拉更懂中国,更懂如何在中国搞营销:
它们精准击中中国家庭只买得起一辆车的痛点,以民族工业崛起的宏大叙事满足国人爱国虚荣心,再充值媒体和网络评论人员造势。
至于技术,反正自己只要车卖的好,其它的不就是如何宣传的事吗?
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课可以跳,但逃课的心态一旦染上,迟早会遭到反噬,并在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
特斯拉为什么作为一条鲶鱼进入中国?为的就是吃掉那些技术落后,整天只知营销的落后企业,真正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力。
如果无法真正在技术上发力,这样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被淘汰掉,其实是中国汽车产业之幸。
伟人早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制造业上,从来没有其它捷径。
当大分化时代来临,舆论撕裂,信息泛滥。你缺的不是信息,而是专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