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猛翻3000%!中国最牛搞钱城市,彻底摊牌了!
△龙年迎好运,欢乐大抽奖
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之外,最好“搞钱”的地方在哪里?
2024年开年,前瞻产业研究院、前瞻经济学人产业观察组重磅首发《前瞻2024新一线城市搞钱指数洞察报告》,从人力成本、金融活力、人才吸引力、国家定位、大型企业集聚度、城市企业服务水平六大维度对15座“新一线”城市进行了排名。
不出意料的是,成都、杭州这2座风头正盛的城市分列榜单第1、2名,成都在人才吸引力、国家定位上独具优势,而杭州则以金融活力和对大型企业的吸引力为倚靠。在他们之后,重庆、武汉、南京分列3、4、5名。
出乎意料的是,近几年在网上声望颇高的“最强风投城市”、产业升级硕果累累的合肥,只排到了第11的位置。
2020年,合肥拿出70亿元巨资,帮蔚来渡过了危险期。蔚来则拿出24.1%的股份,以及将总部从上海迁到合肥,让这个过去在商用车产业的城市一下子拥有了全国少有的高端乘用车品牌。
之后,有钱了的蔚来耗资105亿人民币,买回了13.3%的股份。合肥市投资的70亿元,到手的盈利就已达到35亿,1年多时间获得了50%以上的高额回报。
合肥得到的还不止于此。2021年2月,蔚来和合肥签订了《深化合作协议》,计划共同打造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创始人李斌本人也担任了合肥市高级招商专员。
依托于蔚来,合肥逐渐构建起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三大主导方向的战略布局,建立了整车、发动机、车身、底盘、内外饰、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体系。
不过,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舆论中也有良好的口碑,但底子太薄,导致合肥当前相较于东部地区,依然是偏落后的城市,在24座万亿城市中排名倒数第6,不到13万元的人均GDP也落后于不少江浙普通地级市,产业结构相对低端。
这也反映在了前瞻搞钱指数的指标上。比如在产业规模方面,合肥共拥有725家注册资本在10亿以上的企业,看起来不少,但是跟发达地区城市比起来,完全不够看。虽然近几年押注了几家行业龙头企业,但总体来看,地区的产业规模仍然不够大。
缺少大规模的经济行为,自然无法支持金融业发展。合肥在金融业产值和资金总量相关的3个指标上也都表现欠佳,尤其是资金总量和借贷量上,在15座城市中接近垫底,只比昆明好一点。这同时也使其暂时还没形成发达的城市服务体系,在商业机构网点指标上,合肥也都排在末流。
好在,合肥当下的好口碑给他们招揽人才提供了不小优势,这座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新一线中第2高的,在人口数量逐渐稳定的当下,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入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最大底气。这也给合肥带来了一定的人力成本优势,每万元GDP人力成本为1035元,低于榜单里的13座城市。
目前中国产业升级还没到完全“科技换人”的阶段,“人才红利”还是区域竞争比较重要的有利因素。但能否将人力优势稳稳转化成产业优势,还需要观察。
在搞钱指数榜单上,大型企业聚集度偏低是合肥的问题之一,只排在倒数第5。而针对这个问题,目前来看,合肥有着比较稳健的发展规划。
蔚来之后,合肥再一次在汽车产业找到了有着十足话题性和舆论号召力的“新势力”——华为。
去年1月,合肥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前往深圳,和华为等行业头部企业推进有关合作事项,2月21日,余承东就出面证实,华为将和总部位于合肥的江淮汽车合作,江淮将加入华为”智选车”模式的消息。
12月初,江淮与华为之间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正式公布,官宣合作。
而在此之前几个月,肥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首批设备进场的消息就已得到报道。根据中建集团年初发布的消息,这个产业园正是用于生产华为与江淮联合开发的新一代高端智能电动汽车——有传闻是百万级别的问界MPV车型。
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称,华为与江淮汽车的合作首款车型将是一款定位百万级豪华轿车,而非之前市场传闻的MPV车型。据悉,这款新车将与宝马7系展开竞争,并有望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亮相市场。
能够搭上华为无疑是件好事。
自9月新M7发布以来,问界销量暴涨,从年初月销量不到3000台一举跃升至月销破万,11月交付量更是超过1.8万辆,已经超过了蔚来,以48.2%的环比增速稳居新势力第1。
更重要的是华为在高端市场的号召力。12月26日,问界高端SUV M9上市,2天后,这款接近50万起步的车型就大定2万台。
高端产品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极强,以华为百万级车型制造为“链主”,集聚高端汽车产业集群,推动本土汽车产业进一步扩张和升级,对于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无疑是重要一步。
当然,即便没有特殊助力,合肥本土汽车产业也正稳步发展。
2023年前三季度,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产值超千亿元,同比增长75.4%,对规上工业贡献率达108.9%,带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GDP同比增长6.1%。
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大关,达51.28万辆,同比增长3.2倍。
在政策指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其中,在锂电池材料、电池制造、电控电机、底盘系统、车内外饰、整车制造及配套市场环节均有企业布局。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也已基本形成,市、县(区)联动的“四大工业组团”和“一县”(庐江县)的集聚格局初具雏形。
如今,新的风口又将到来。
去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提出要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要以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为主线,围绕做强整车提升竞争力、做大配套提升支撑力、做精服务提升带动力、做好出口提升推动力。
合肥方面制定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动力电池年产能超过300GWh,驱动电机系统年产能超过300万套。
长远来看,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冲刺万亿规模,成为当地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带动下,合肥还将发力建设1个五千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2个三千亿级的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产业集群,2个千亿级的生物医药、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构建“1122”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合肥还提出打造“6+5+X”产业集群体系——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生物医药、智能家电(居)、高端装备及新材料6大主导产业集群,量子信息、空天技术、聚变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合成生物5大先导产业集群,持续跟踪若干前沿技术方向、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按照当前的节奏,这一目标实现的难度不大。
过去10余年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1%,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4.4%提高到56.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0.5%提高到78%。其中,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3个产业还入选了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更重要的是,合肥应该利用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员的优势区位,积极主动承接区内核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去年6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合肥举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均出席讲话,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
会议强调,要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部署要求,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推进更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地见效,携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当下,合肥为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企业研究机构、创新产品和转型升级分别提供了高额补贴。
其中,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将按国家拨付资金给予1:1配套补贴,省级创新中心也将获得每年最高50万元一次性补助,产业共性技术瓶颈项目可获30-200万元支持。
对当年列入省经信厅《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学研用补短板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任务结题名单》的揭榜企业,每个项目给予50万元支持。同时对新增省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产品,按产品单价(货值)分档给予研制单位、应用单位最高200万元奖励。
合肥还将为工业企业中实施节能降碳、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低碳改造升级项目的,按投资额、节能节水量等分档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对符合降本增效条件的优质小微工业企业通过“政信贷”产品获得1年期以上(含1年)、2000万元以内贷款的,给予50%最高50万元利息补贴。
总而言之,尽管合肥当下各个领域还并不突出,但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