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的2022:降本降得差不多,明年增效靠自研产品

商界观察
2022-12-07

戈壁滩旁,颠簸不平的土路上,装载以吨计数的无人矿车正在飞驰,司机只需坐在远程车厢中盯着画面操作,遇到危险可随时人工接管;在手机上,用户能够在政府服务平台上,一键完成提交业务申请到结束的全流程,再也不必事事跑到现场去。

 

今年,腾讯To B业务一年一度的“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带来的行业应用案例格外丰富。

 

这一切要回溯到一年多以前的决策。2021年5月,腾讯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喊出“扎根行业、深耕区域、提升效率”三大策略,进行从产品到组织层面的大调整。

 

而在经历一年多的排兵布阵后,腾讯CSIG成果不少:“烧钱”更少了,自研产品和拓展的行业更多了——这次大会中,腾讯CSIG表示,已经自主研发了400多款企业级产品,实现了从云基础到行业应用的全覆盖。

 

以近期财务表现来看,腾讯To B业务继续挑起“当家”重担。2022年Q3,腾讯总收入1401亿元,同比下滑2%;非标下净利润为323亿元,同比增长2%。腾讯To B业务所在的“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同比增长4%,跑赢腾讯大盘。

 

CSIG的战略重点如今更为突出。一个细节是,“自研产品”“产品力”等词汇,在本次大会中出现的频率前所未有的高。汤道生在会上与IDC的对话里直言,腾讯在To B领域的业务目标,是做一个“平台型产品”。“自研产品比例”,则是他衡量To B业务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不仅仅是腾讯云,最近一年,国内云厂商都处在“规模”到“要价值”的转变过程中,开始样考核利润,而非单纯看收入。

 

不同在于,入局To B四年,腾讯打造出了如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国民级软件产品,带动了底层云业务的快速增长。未来,腾讯希望在To B领域继续复刻这一路径,“自研产品”将是下一阶段的竞争明牌。

 

    政企业务打法现雏形

 

最近几年,云市场发展的大背景是,随着互联网行业红利消退,其所对应的公有云市场增长已然见顶,厂商们正在努力打开“产业互联网”的新局面——也就是上云速度较慢的,非互联网原生的传统行业。

 

过去一年,是云厂商们“修炼内功”的一年,腾讯云也不例外。

 

要打仗,先布阵。2021年,腾讯CSIG引进了前SAP中国区总经理李强——这一位To B老将在企业服务市场耕耘超过20年,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也是腾讯云迄今为止引进的最高级别高管。

 

李强到任一年多时间里,CSIG的大小调整不断。2021年5月,腾讯CSIG新增了区域业务部、业务经营管理部、技术委员会,组建了智慧工业与服务业业务线。

 

再到今年7月,腾讯云成立政企业务线,李强出任政企业务线负责人,同时负责区域业务线——进一步加强区域和行业联动。这意味着,腾讯在政企业务的团队集结成型。

 

在本次生态大会上,李强也首次面对媒体介绍了政企业务线的战略。

 

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子弹有限,腾讯CSIG的边界要更清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李强在采访中表示,“我们会首先思考,以腾讯的产品和生态能力,能不能有效满足这个需求,同时也会交由合作伙伴一起来做。”

 

总体来说,腾讯在政企业务中重点布局分为两类。一是数字化规模尚在早期,但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行业。如我国碳中和战略对应的能源、工业领域。二是能够基于原有腾讯优势业务做C端连接的,如文旅和体育、农业等行业。

 

CSIG也基本理顺了区域和行业的协作关系。李强对36氪表示,区域会作为销售平台,支持所有行业线,行业线形成了标杆解决方案后,推广和复制依托于区域线完成。

 

事实上,上述做法是To B软件公司延续已久的Go to Market方法论。可以这么说,腾讯云重新细分、梳理了自己的销售、交付、服务网络体系,一套面向政企业务的打法也初现雏形。

 

    水分挤得差不多,明年增效靠自研产品

 

从2019年开始,互联网云厂商经历了近两年的高歌猛进时期,这主要围绕产业互联网的重点——政企市场展开。云厂商冲到项目前方,在各地的各地智慧城市、数字政府项目成为总集成商,相当于“包工头”的角色。

 

但云厂商经验有限,做总集成的项目冲高了营收,但经营不好反而会亏本,并不利于长期经营。在互联网大厂降本增效的前提下,以往大力烧钱做集成的云厂商,从2021年下半年起,都在“挤水分”,边界开始收缩。

 

从具体动作来看,一方面,腾讯也从“被集成”转向“集成”,将业务和利润让给合作伙伴;另一方面,腾讯自己就能够做的业务,需要以自研产品补上,严控项目支出和利润率。据财经报道,腾讯云部分业务线的自研产品比例甚至会到70%以上。

 

这会导向新的合作局面,比如腾讯云和运营商的合作——本次大会中,腾讯的新运营商业务线首度亮相,受到高度关注。

 

长久以来,运营商和互联网云厂商都有密切合作关系。近两年三大运营商纷纷下场做云,常被认为是互联网云厂商的强敌。但在云厂商转被集成的战略之下,双方从“互搏”转向合作,腾讯云会继续帮运营商做他们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也要把自家产品和运营商的整合,以对外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而在未来,腾讯云选择将牌押注在自研产品之上。

 

今年5月,在接受36氪的专访时,汤道生就表示,“更希望有N个拥有健康商业模式的产品,来组成一个健康的的CSIG。”最近一年,腾讯已经要求内部不少独立产品团队对收入负责,并希望CSIG在未来几年实现整体盈亏平衡。

 

如今,腾讯CSIG尚没有在财报中披露具体收入规模和利润数字,但汤道生在采访中表示,一年多以来利润水平有了可观提升,而CSIG明年的重点会放在“增效”之上。这同样要靠自研产品。

 

之所以这样选择,除了当下云市场的大趋势外,也和腾讯自身的基因有关。

 

除了和玩家一样做生态、开放平台,腾讯云的不同还在于C端的连接能力,并且已经打造出了如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在C端有影响力的产品,在细分赛道中跑到前面。

 

但在过去,腾讯的To B产品散落在客户业务的各个环节,较为孤立。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一年里,腾讯CSIG在努力编制一张产品网络——在PaaS层,腾讯升级低代码开发工具和平台;在SaaS层将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腾讯文档等产品打通,相当于将产品“串起来”。

 

底层能力打通,再加上腾讯在C端和客户的连接能力,这会吸引更多有C端业务需求的企业,如工业、零售等,为腾讯云带来更多增量。

 

To B产品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如腾讯的音视频、数据库等产品,都历经至少十年以上或者更长时间的发展,才到当下的规模。腾讯已经在不断提升研发投入——今年Q3,腾讯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已提升到10.8%,是近几年的历史高位。

 

但这些投入和实际业务目标之间尚有差距,需要一定时间达到平衡。一位CSIG员工曾告诉36氪,不少业务线的自研产品比例要求过高。在产品线还没有这么丰富的情况下,突然转被集成,还要求一定增长,光靠自研产品提升比例,很难做到。

 

合作伙伴规模也要更广。现在,腾讯合作伙伴的数量已经超过1万家,合作伙伴贡献收入占比达1/3,但腾讯云对此还不够满意。汤道生在采访中表示,未来还要加大合作伙伴拓展速度,才足够覆盖现在腾讯云的所有行业。

 

腾讯云还需要更多时间,用产品建起护城河,这些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阵痛。

 

纵观如今的云市场,“降本增效”一年后,所有玩家都已有应对之法,各自战略正一步步落地:腾讯企业微信MAU已达1.1亿,未来打算以更多自研产品,串联起底层的云服务,下沉到千行百业;而阿里云明确表示自己不做SaaS,以“云钉一体”作为主线,让钉钉更开放;华为云靠着多年积累的政企经验,将规模拉到市场前列,现在正在靠“云云协同”战略,让底层的云基础设施和上层应用更为融合。

 

回归基础的趋势,正在让各个玩家展现新面貌,战略差异化越来越明显。营收规模不再是最重要的指标,这对行业而言是好事,也是企业服务市场本来应有的模样。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