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事实上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

商界观察
2022-12-02

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趋势,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也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无疑,数字化的步伐已势不可挡。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企业数字化的进展绝对称不上平顺。有人说,业界缺少具有普适性的数字化范式经验与操作标准;有人认为,数字化缺少足够的重视、预算、资源与人才;甚至有人猜想,中国缺少数字化创新的产业基础……

 

如何定义成功的数字化甚至数智化、谁应该为数智化创新负责、数智化创新的预算从哪里来、如何才能最大可能的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率与成功率?……这些问题我们与行业人士一样好奇。

 

因此邀约了行业内长期关注数智化创新的创业者、投资人、从业者,与我们一起探讨这些当下数智化创新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期是我们《数智前瞻. 数智化十问》的第十五期内容。我们邀请了海致科技总裁杨娟。

 

海致科技创立于2013年,是一家运用认知智能技术为企业及政府用户提供数智化解决方案的创业企业。目前,海致的解决方案已经在金融、能源、交通、医疗、制造、公共安全、政府政务等多个行业有了广泛的落地应用。

 

杨娟女士是“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卓越奖”获得者,同时也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人工智能分委会委员,以及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的知识图谱标准起草专家委员会成员。

 

在采访过程中,杨娟对36氪讲述了她基于众多数字化项目所得的观察。她认为,

 

数字化事实上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

 

2023年的数字化市场会越来越趋向务实,投入与业务收益进行挂钩,收益量化,步入一个更加科学和合理发展的阶段。

 

数字化的本质是通过对已有数据进行连接,最终将客观现象、客观世界以数学模型的形式,重建虚拟世界的过程。

 

以下内容经36氪编辑:

 

数字化事实上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

 

36氪:如何合理设计企业数字化投入的比例?

 

杨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基于短期行为的变革,而应该关注在长期应用中对企业经营模式、生产模式和运行模式的转变所带来的绩效提升,以及能否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增长力。但是,这就使得企业难免会面临短期投入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中小企业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和突出,常常成为阻碍一些企业进行数字化变革的主要阻力。

 

海致科技从事数字化服务近10年时间,也在长期陪跑很多企业进行持续性的数字化转型,一些数字化转型非常成功的企业,他们的投入节奏、投入路径非常值得借鉴。

 

企业早期的数字化,大多只聚焦于某几个主要的业务方向进行重点攻克,企业也以相对开放的态度引入了不同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单点突破,这样的投入相对可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企业真正的数字化需求,最终明确数字化的路径。

 

数字化已经做的相对成熟的企业,则更加偏向于一揽全局、自底向上的数字化能力建设。在完成了基础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之后,开始从应用领域深入到了基础软件层的变革,通过这种全局数字化的能力,再去带动整个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做到真正数字驱动,转向更深度的数字化或者数智化。

 

总体而言,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企业应该有所不同。数字化事实上是一种企业的投资行为,投入需要和业务收益进行挂钩,但是业务的收益会有延迟性和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状态去衡量自身能够承受的回报延迟性和一定范围内的不确定性。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并对未来的收益和风险进行预测,从而决定自己的数字化投入节奏和规模。

 

36氪:企业有哪些办法解决数字化建设的预算问题?

 

杨娟:解决企业数字化建设的预算问题,降本增效、开源节流仍然是最普世的逻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解决企业数字化建设的预算问题。

 

一是可以将预算拆分到不同的业务线,预算与业务指标挂钩。除了全企业共用的类似于基础架构、基础软件数据仓库建设费用等由企业统一规划,其他与业务领域相关的建设预算,可以分解到不同的业务条线,由各个业务条线承担,也有利于推动业务部门参与数字化建设,并对业务效果进行持续跟踪,构建数字化建设有效的反馈机制,形成了一个健康的投资与回报的正向循环。

 

二是对内数字化的同时可以对外赋能,构建一个行业数字化的生态闭环,从自身数字化的经验和能力出发,成为整个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和“输出方”,帮助整个行业提高数字化程度。很多企业面临的数字化问题其实也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难题,对于某些特定场景的数字化取得进展的企业,可以将其包装成行业通用的解决方案,去赋能同行业开启数字化进程,也同时为企业创收,开启新的增长曲线。

 

三是企业在进行数字化时,可以选择成本更低、服务更好的国产软硬件。过去,我们国家相关产业发展相对较晚,数字化市场供给长期被国外厂商所垄断,成本居高不下。以基础软件层的数据库为例,我们不仅要支付较高的成本购买产品,且每年都需要缴纳20%左右的运维费用,才能够持续享受到产品的迭代和更新服务,大多缺乏本土化的运维团队,很难为企业提供及时的运维升级服务,整体运维效率低下且成本高企;同时,由于国外的产品大多是标准化的产品,越来越难满足中国丰富多样的特定场景的需求,伴随着中国数据规模越来越大,这种矛盾就更加凸显,影响企业数字化的进程。近年来,伴随着国产软硬件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崛起,以及国家信创政策的支持,国产软硬件生态已逐渐形成,由于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的反哺,一些领域的技术已经不再是相同技术的竞技,而是已经具备了“换道超车”的优势,比如像知识图谱应用、图数据库等新兴技术,国内产品的追赶性和超越性更强。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开始选择更符合中国市场的国产软硬件,提升数字化的效率,同时降低成本。

 

四是建议企业都能够建立一个企业专属的知识库,沉淀企业独有的知识和经验。知识库的投入成本不高,但是对于企业整个业务流程的提效却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一些企业用户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在业务流程上效率低下通常面临一些通用问题比如:专业人员的流失、经验积累的断档、技术文档多且复杂难以精准查询等问题,知识库的建立不仅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还能够帮助企业了解自身企业的情况,进行更加精准的数字化决策。如海致曾经帮助中国的一家知名国产飞机制造商搭建的智能知识平台,能够帮助业务人员快速、精确的获取所需的知识,解决日常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对于已知问题可以快速给出答案,对于未知问题,则能够通过知识库中各类知识的关联关系给出答案,并且能够将这块知识进行固化,然后沉淀到知识库中,以支持下一次当同类问题发生时的解决方案,大大的提升这一支线国产飞机的千万级产能提升。

 

36氪:CIO和CDO在背景、职责和技能要求上有哪些不同?

 

杨娟:CIO 更倾向于企业全面的IT 能力建设,包括IT基础设施、业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等等,能力更为综合。CDO 则肩负数据驱动企业经营的使命,需要对数据如何赋能业务,并形成数字化运营的闭环,对企业的业务特点,有全局的洞察。

 

从技能上讲,CDO应该对数据有深刻的理解,有运用数据去运行某一个类型业务的经验,同时能把这一业务领域的经验进行准确但不失开放性的抽象,能够推广到企业的其他相关业务领域。同时需要对企业的文化、历史、组织架构有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与CEO、董事会进行深度沟通获取支持的能力。

 

36氪:谁更应该为数字化创新负责?

 

杨娟:数字化创新无疑应该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企业的CEO或者总经理。或者CEO/总经理对CDO进行充分的授权和支持,使CDO具有全局调整和操控的权限。这对负责人的综合素质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负责人必须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的含义以及本企业的业务和组织、人员特点,同时需要具备很强的执行力和推动力。这是一个过程,有时候会非常漫长。

 

以海致服务的某商业银行为例,经历了没数据(业务信息系统不完备)到有数据,到完成数据治理、数据整合,到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提炼出有价值的业务指标,到业务部门愿意并养成用数据指导自己的工作的习惯。这是一个科技不断前进的过程,也是业务人员思想和工作习惯转变的过程,有时候还会对组织架构、利益分配产生影响。会遇到反弹和阻力。

 

数字化是一种“连接主义”

 

36氪:数字化应该自研还是外购?

 

杨娟:企业的规模、所处的发展阶段、市场的供给情况、在市场上的竞争情况等都是数字化自研还是外购的考虑因素。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对于数字化基础较好,人员科技水平较高的企业来说,可以选择以自己的团队为主体进行数字化;对于数字化基础较为薄弱,人员科技水平不够发达的企业来说,可以邀请专业的咨询机构或者市场上技术较为成熟、落地经验丰富的第三方供应商进行。但是自己的团队也需要深度的参与,否则最后也容易走向失败。

 

目前我们看到很多企业采取“部落式”的数字化建设方式,将各个业务部门与相应的科技人员组织成一个部落,类似于相对独立的作战单元,打通业务和科技之间的部门壁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对于特殊状况的企业,比如技术步入“无人区”、市场步入“寡头竞争”阶段、自身所拥有的技术资源远远超越了市场供应商的能力的企业,向外寻则很难找到适合的供应商,走自研的道路是确保竞争优势的必然之选。

 

36氪:数字化是否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

 

杨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理解了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本质区别,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他们之间的逻辑。

 

信息化可以理解成一种“符号主义”,一般是指伴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研究对象以某种符号的形式抽象表示出来,比如当下的符号主要是数据,但是未来也可能以其他的符号形式,以方便机器可以快速的相互理解、思考、交流和分享,同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处理,比如5G、物联网、传感器等都是信息化的工具。

 

数字化可以理解成一种“连接主义”,通过相对复杂的数学模型,将信息化所产生的符号进行深度的连接,计算和分析出过去所不能发现的问题,数字化的本质是通过对已有数据进行连接,最终将客观现象、客观世界以数学模型的形式,重建虚拟世界的过程。

 

因此,信息化所产生的数据是数字化的基础。比如海致科技的核心技术知识图谱技术,能够从关系的角度更加清晰的描摹世界真实存在的形态,能够对物理世界进行更加真实的复刻和建模,最终为企业提供决策的支持。目前,知识图谱作为数字化的核心技术,已经在金融、能源、智慧城市、制造、医疗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大数据以二维列表的形式存储数据,常常会丢失数据之间的的关联关系,在计算过程中也容易丢失核心信息,知识图谱的数据结构更加灵活,通过关系来分析数据、计算数据的能力更接近人脑思考的过程,也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能够为企业下一步从数字化走向数智化做好技术储备。

 

因此,只有业务流程和环节信息化之后,信息系统能够不断产生各种经营相关数据(客户数据、订单数据、设备数据、营销数据)等等,并进行存储和处理。然后我们围绕着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形成数字化指标,与业务流程相结合,反馈给业务信息系统,指导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形成数字化的闭环。

 

2023年的数字化市场会越来越趋向务实

 

36氪:中国企业数字化的成功案例比较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杨娟:中国传统的大型企业有不少属于政策型和资源型的企业,其所处的业务环境很难用数据去精确建模和计算,其客户群体也多是企业,整个获客和经营过程大多依赖核心人员去完成,对数字化的诉求不强。

 

近年来,大量互联网、新零售、新媒体等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企业,成为一批高度依赖于数字化运营的企业。银行、汽车、能源等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传统大型企业也开始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

 

36氪:如何评价数科公司模式?

 

杨娟:数科公司的优势是有母公司为其输血,无论是产品、订单还是运营资金。这是它的天生优势,所以在起步阶段往往较为顺利。但是在中长期发展过程中,面对外部真实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构建真正的独立的不依赖于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会是非常大的考验。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企业有它的基因,基因可能会是阻碍数科公司成长最大的障碍,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去自我革命和自我进化。

 

36氪:经济寒冬之下,对数字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杨娟:经济寒冬之下,一方面,企业会趋于保守,颠覆式创新、商业模式变革等“大”动作会减少,对精细化运营的诉求变得强烈,数字化无疑是精细化运营的利器;另一方面,寒冬之下,企业又会压缩各方面投资,包括科技和数字化的投资。因此,这两股力量综合起作用之下,能够对业务产生较为明确的预期收益的数字化投资和行为会受欢迎。运动式的、形式化的、创新试错型的数字化投资和行为会大幅减少。

 

有鉴于上述看法,个人认为2023年的数字化市场会越来越趋向务实,投入与业务收益进行挂钩,收益量化,步入一个更加科学和合理发展的阶段。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