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种树能减碳,这次来聊聊“海洋蓝碳”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北纬26度的所及之处是福建福州的连江县。因为温度适宜,水质优良,连江历来是种植海带的黄金地带,被称为 “中国海带之乡”。
2016年,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达食品”)在东洛岛打造了3000亩的“海带牧场”,创建了“企业+农户”的海带养殖基地,将海带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这里又有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海洋渔业碳汇。
今年年初,经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核证,亿达食品在连江县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公司获得了首笔12万元的绿色收入。
据了解,截至目前亿达食品公司已经完成了九笔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超过40万元。
谈到碳汇收入的未来用途,亿达食品总经理邱碧香向36碳表示:“公司近期正在关注如何用更环保、可降解的渔排材料,替代传统泡沫渔排,以降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公司这笔额外的经济收入来源于海洋,未来也会用于海洋牧场的保护之中。“
在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之中,有一些自然盟友,其中最有名的是植树造林。当提到碳汇,大多数人会想到的是以森林树木为主的陆地“绿碳”。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不过近几年,来自海洋的“蓝碳”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成为海洋领域研究的新热点。
“蓝碳”这一概念,源自联合国于2009年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特别是指固定在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它们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也组成了最主要的三大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
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之下,对于蓝碳的研究和实践进程也进一步加速。近日,自然资源部批准发布《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标准》认为,海洋碳汇是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等从空气或海水中吸收并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还进一步规定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自此,我国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实现零的突破。
蓝碳,正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之路上,一位不可或缺的“海洋盟友”。
01、海洋碳汇,被低估的蓝色宝藏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海洋在固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甚至更显著。数据显示,覆盖地球表面70%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每年可以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海洋碳库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而且海洋的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可以说,海洋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我国在发展海洋碳汇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约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约670万公顷的滨海湿地面积,为发展滨海固碳增汇提供了广阔空间。
拿红树林来举例,这其实并不单指一种植物,它是一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海岸潮间带植物群落,也被称为“海上森林”。在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中,红树林的固碳效率最高,相当于热带雨林的五倍。
有研究表明,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0.1%的红树林,其固碳量却占到全球总固碳量的5%。
广东省湛江市有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红树林面积约占到全国的33%。从1990年开始,湛江市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加强对红树林的生态管理,并陆续出台制度法规,用人工造林、生态修复等工程,将湛江红树林的面积由7100多公顷恢复至目前的9960公顷。
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这里也诞生了我国首笔蓝碳交易项目。
2021年6月,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署“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了碳减排量,用于抵消该基金会开展活动时产生的碳排放。该项目是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研究规划部总经理肖斯锐此前表示,红树林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对提升减排量作用显著,预计未来在市场上也将有较高的市场溢价空间。
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我国对于海洋碳汇这一领域的研究就呈现出上升趋势。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和落实,全国很多地区也在海洋碳汇的开发运用方面按下加速键。
我国各地海洋碳汇工作开展情况。图片来源:36碳整理
在挖掘到巨大蓝色宝藏的同时,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事实。
作为生态碳汇的一类,蓝碳生态系统也因生态脆弱性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破坏。由于气候变化、工业活动等影响,蓝碳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地球上最濒危生态系统之一。
例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形成碳酸,海洋吸收更多的碳,会导致pH值持续降低,这一过程被称为海洋酸化。海洋酸化又会导致多种浮游植物灭绝,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也会影响潮汐活动,由于碳循环与潮汐活动密切相关,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固碳能力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
研究显示,海草床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范围内的现存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其每年可吸收的二氧化碳超过1亿吨,相当于3500万辆汽车一年的尾气排放量。
然而,受到不规范的养殖活动、围填海作业、船舶运输、码头建设等因素影响,近四十年以来全球海草的消失率约为110平方公里/年,目前已有超过29%的海草床消失。
即使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拥有强大的碳汇能力,但在气候变暖、城市化活动、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威胁之下,其生存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
02、生态保护、市场建设……海洋碳汇还有一段路要走
和其他碳汇很重要的一点不同在于,生态碳汇受制于资源。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有赖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状态。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总监王静对36碳表示:“从碳市场本质来讲,绿碳、蓝碳这些生态碳汇,和黑碳、灰碳这些工业碳量相比,是不在一个量级上的。持续多年的生态碳汇带来的固碳量,可能还比不上改造工厂里的一条生产线,带来的碳减排量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碳汇的价值不够高,它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如固碳储碳、防灾减灾、净化水体、食物供给等是任何工业产品无法比拟的。“
虽然海洋的固碳能力会随着海底沉积物的积累,而不断扩大;但当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也会有大量的碳被释放出来。比如快速城市化的渤海湾等地区由于密集的围填海活动,极大影响滨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碳储存的能力。
因此,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是开发海洋碳汇的基础性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市场交易的层面来看,目前的海洋碳汇市场尚处于探索期。在我国,海洋碳汇交易尚未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各类型的项目实践仍是以地方先行试点为主。
相比于林业碳汇等成熟的碳汇形式,海洋碳汇的方法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地项目的数量也比较有限。目前国际上,也尚无被广泛认可的海洋碳汇评价标准体系,一个活跃的海洋碳汇交易市场还未形成。
尽管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很多机制已在建设之中。近期我国《海洋碳汇核算方法》的出台(以下简称“《标准》”),就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行业标准空白。从明年开始,我国的海洋碳汇工作能够有标可依,有助于其更好地作为金融产品标的参与市场交易。
从碳市场整体建设的角度,最近还有一件令整个行业期待的事——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有望近期重启。
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正在推进全国统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作为全国碳排权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CCER市场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王静表示,将海洋碳汇纳入整个碳排放权市场体系,是目前最需要补齐考虑的方向之一。
如果打通这一环节,那么蓝碳开发后的市场认可度也将得以提升。参与海洋碳汇交易的卖家既可以是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单位,也可以是拥有海洋养殖项目的开发单位,或是拥有蓝碳资源的社区或个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将为更多海洋碳汇项目的碳信用开发和交易协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海洋约占到地球表面的71%,这其中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面对深邃神秘的海洋,人类始终是渺小的。蓝碳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路上的海洋解决方案,其固碳潜力不容忽视。
开发海洋碳汇的思路需要和人类对海洋的敬畏心保持一致,在生态保护的底色之上建立一个更加明朗的市场,拥抱一片真正的蓝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