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会议开始收费,是好事吗?

商界观察
2022-11-07

你以为你在薅互联网的羊毛,但“免费的午餐”背后,是自我支配权的丧失。

 

“腾讯会议部分功能开始收费”突然上了热搜。互联网的羊毛薅不动了?

 

其实腾讯会议从今年9月15日起就推出了收费版本,面向个人用户、组织与企业,个人会员的价格为30元/月。与免费版相比,个人会员多出了高清画质、更多云录制空间、联席主持人、不限时字幕与转写等功能。

 

打工人窃喜,他们希望“花钱开会”能让老板随时随地开线上会议的习惯有所改变。“能不能把开麦功能也设置为付费?”有网友问道。

 

 

还有网友称,自己曾在晚上接到微信群里老板的通知——准备一下,二十分钟之后开会。

 

但也有人发愁。对于那些那些因为疫情出不了差、全靠线上会议谈客户的人,转写、云录制等都是十分好用的工具。更有人认为,腾讯会议不仅没有服务升级,反而把原本免费的功能变成了收费项目,自己有种“被收割”的感觉。

 

其实其他线上会议软件也逐渐开始收费了。今年3月,钉钉提出要全面商业化,推出了“专业版” “专属版”和“专有版”,最便宜的一款年费为9800元。飞书也面向企业推出了付费版本。

 

钉钉背后是阿里巴巴,飞书背后是字节跳动。当互联网大厂开始为产品收费,习惯了薅羊毛的用户们开始不适。但回顾互联网十几年来形成的盈利模式和逻辑,你就会发现,为产品付费其实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公司:用户最重要,也最不重要#

 

从电商、网约车到外卖、共享单车,互联网的风每刮向一个产业,民众都会经历一次“薅羊毛”的痛快。

 

2010年起,各个行业开始互联网化。刘强东连发微博,高调宣布京东大家电三年零毛利,吓得国美、苏宁电器纷纷加入价格战。饿了么、美团接连获得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融资,烧钱给用户发补贴,把同时起家的美餐网挤出了个人用户市场。2014年,滴滴为乘客和司机都推出了一系列打车红包与返现机制,导致一时间“打车比坐公交还便宜”。

 

图源 | 网络

 

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做法只有一个目的:抢占流量。因为流量不仅决定了未来用户更习惯在哪个平台花钱、花时间,也决定了广告商会选择在哪个平台上投放广告。流量就是壁垒,放到现在来看,这都是互联网行业公认的真理。

 

但也正是流量为王的逻辑,让互联网大厂对用户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态度:用户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重要的。

 

用户重要,是因为流量壁垒就是由一个个用户筑起来的。为了留住用户,公司有时会选择压榨另一方的利益,比如入驻平台的商家和企业。

 

今年5月底,把民宿风带进国内的Airbnb爱彼迎宣布退出中国大陆的短租市场。许多房东心痛表态,退出民宿圈。国内并不是没有其他短租平台,为什么有的房东宁愿退圈也不愿意入驻?在成都做了好几年民宿生意的米饭告诉着陆TouchBase,因为她感受不到那些平台对房东的尊重

 

根据米饭的介绍,在爱彼迎上,房东有更多权利,可以决定房客需要提前多久取消订单,取消后需要支付多少定金等,爱彼迎只起到平台的角色。而美团和携程等会强硬地要求她让利于房客,如果她不允许房客随时取消预定,平台就会打电话让她进行调整。这样一来,很多潜在的单子都没有了。

 

现在,米饭不做民宿了,在成都开了一家面包店,又在外卖平台上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有时“莫名其妙”地就参与了免减活动。

 

那么看似被“捧成上帝”的平台用户,权益真的得到保障了吗?

 

互联网公司的主要营收并不来自用户,而来自广告方。根据《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去年仅广告收入就在千亿人民币以上。2020年,百度、拼多多、微博等公司的广告收入分别占了年度总收入的68%、81%和88%,搜狗和趣头条甚至达到了90%以上。

 

互联网对广告过度依赖,让渡了用户体验,这点在视频平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早在2018年,就有网友怒指腾讯视频的广告“又长又多”,买了会员还要看广告。爱奇艺和优酷也面临同样的吐槽。如今,爱奇艺的一些片前广告依然长达80多秒,需要注册会员才能跳过——用户不是在为内容付费,而是在填补平台失去的广告费。

 

更进一步,有的公司还会让渡用户信息。美国剑桥分析公司和加拿大的AggregateIQ都曾被曝出,利用选民信息操控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而他们的具体操作,就包括从社交媒体上收集用户的信息,在分析对方的背景后投放定向广告。Facebook曾为此付出过数十亿美元的罚款,还被民众游行抗议。

 

过去十几年,像微博、腾讯、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大厂,明明手握海量用户,却非要拐着弯依赖广告商挣钱,损害用户利益,原因或许正是太在乎用户的感受:习惯了免费的用户,愿意为产品付费吗?他们会不会流失到别的平台上?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今天有人对腾讯会议收费提出质疑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这种用户没有付费意识的现状,不也是公司们在一轮又一轮的烧钱大战中培养起来的吗?

 

靠产品挣钱,真的走不通?

 

一位腾讯的产品经理在朋友圈感慨,产品研发的宿命就是让自己越来越不重要,直到被裁掉。这句话引起了同行的共鸣。

 

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产品质量、产品维护的重要性并不高,因为产品质量再高也不会给增收带来显著影响,对于那些不靠用户挣钱的公司尤其如此。

 

有人晒出互联网部门的鄙视链,戏称产品岗位的唯一贡献就是“修改需求” 图源 | 网络

 

但是靠产品赚钱,一定走不通吗?

 

当然不是,Netflix就是很好的证明。从成立之初,还在做影碟出租业务的Netflix就设定了会员制的盈利模式,要求用户为自己的产品付费。

 

发展到今天,Netflix的产品从租赁服务变成了影视内容,但盈利模式和会员模式一直未变,非会员任何视频都无法观看。而Netflix每年的投入,也都聚焦在产品上。根据其年报,从2019到2021年,Netflix在内容上的支出占比都在60%左右。

 

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商业模式,为Netflix带来了2.23亿的付费用户。原创剧集《鱿鱼游戏》和《怪奇物语3》的爆火也让其市值两次暴涨。

 

不过,刚刚发布季度财报的Netflix也迫于增长压力,决定在11月引入带广告的会员套餐,比基本套餐价格更低。

 

虽然中国不在Netflix的付费市场之内,但怪奇物语在国内的流行度依然不减,上海甚至出现了主题咖啡厅和酒吧 图源 | 小红书@蒂凡尼的teatime-;@互联网美鱼

 

相比之下,国内视频平台开始朝着回归产品的趋势发展。2021年推出《流金岁月》《赘婿》等高分剧集后,爱奇艺当季度的运营亏损比上一年同期缩减了13%,会员营收更是在2021年Q3占到了总营收的56.6%。创始人龚宇也曾表示,要在未来两年把自制剧集的占比提高到60%-70%。

 

无论是不是有意为之,腾讯会议开始收费都是培养用户付费意识的重要一步。从大部分网友的反应来看,越来越多人已经从薅羊毛的心态里走出来,开始要求平台珍惜自己的时间和选择权。

 

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在深夜开长会的老板来说,这或许也是员工对他们的诉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