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餐饮企业自救的“1+2”模式

商界观察
2022-05-16

来源丨东方美食(ID:dongfangmeishibj)
作者丨正君

 

如果期望疫情很快结束是不太现实的,对于餐饮人来说,三年的疫情让人倍受折磨,三年来,餐饮人无法“躺平”,总是要千方百计度过难关,可以说,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上海餐厅在疫情期间,包括海底捞在内的很多企业开始走社区团购的路子,提供套餐和食材。

 

近期,上海的疫情得以控制,餐饮企业、保供门店正在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巴比馒头、吉祥馄饨、肯德基、老盛昌、华莱士、杏花楼等餐饮品牌都已恢复营业,杏花楼福州路总店产品重新登陆外卖平台,有市民喜爱的熟食套餐,也有应季的粽子套餐。一上线,每天订单达一千余单。准备的5套款套餐,价格在90元到200元之间,一个订单起送。

 

广州为落实国务院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在五月份推出政府消费券,其中餐饮行业设置10至500元不同面值消费券。

 

一批高端酒店餐饮推陈出新,如中国大酒店携手广州博物馆推出“我在博物馆里吃‘文物’—消失的点心”品鉴活动,让食客在老电车里品尝百年前的粤式名点。

 

广州酒家推出限时积分兑换活动,从五一开始贯穿整个五月,以会员积分兑换早茶代金券、会员充值赠送40元到1000元不等优惠。

 

在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地,餐饮企业又重新焕发了活力。

 

对于北京来说,五一假期期间餐厅暂停堂食,那么外卖外带就成为了经营的主渠道。5月1日一天,北京市餐饮外卖订单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三成左右,其中全城送订单量环比前一天上涨超过四成。

 

不过,很多企业看起来还是显得准备不足。5月1日当天,北京有473家餐饮商户通过绿色通道申请上线外卖,绿色通道上线新商家环比前一日增长338%,申请开通“全城送”的商户有近两千家,其中有海底捞、呷哺呷哺等知名连锁餐饮品牌。

 

很多餐饮企业发力预制菜,不过,预制菜不是想做就能做好的,这一赛道做得好的品牌,一年也就十多亿元营收,况且,预制菜前期投入大,要有强大的食品研发团队。说到底,预制菜要靠销量取胜。

 

如果回归到餐饮的本质,餐厅自救的“1+2”模式还是比较现实。

 

传统中式快餐老字号品牌紫光园依托外卖平台,打造出外带明档,一店“双铺”运营,在2021年上半年做到单日创收5-6万,半年时间开店70多家。依托社区餐饮的高人流量,打造出了0至15平米的档口门店模式,营业时间可达19小时,实现了地效最大化。

 

 

南京的一家中餐厅在2020年6月由待客区改成了包子铺,“别小看这小小的包子铺,它是疫情期间我们餐饮店的‘救命稻草’。”南京这家有5个连锁餐饮店的创始人陆乃学表示。

 

由于门店临街,因疫情防控需要,虽然不能堂食,但门店一楼有两个窗口是专门卖面点和卤菜的,消费者可以外带或者点外卖,所以这两个窗口一直开着。也成了疫情期间陆乃学唯一的收入来源。但就是这根“救命稻草”,卖南京人熟悉的包子、油条、麻团、青团等面点,每天营业额能达到2万元。

 

一个餐厅加两个窗口,就是陆乃学在自己餐厅推广的“1+2”模式。

 

方便、快捷、家常是餐厅在疫情下转型的法宝。明档档口生意具有高频次、高刚需的特点,餐饮的自救出路还是要回归本质,从快捷高效的刚性就餐需求入手,既能保证餐厅运营,又能降低成本。

 

陆乃学表示,“吃饭问题始终是刚需,在政府和我们自己共同努力下,餐饮业也一定能迎来春暖花开的时候。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