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没了”?上万商家逃离,开始涌入新平台
来源丨派代(ID:paidaiwang)
作者丨灵灵鱼
截至2021年底,阿里(国内)、拼多多、京东的年活跃用户数分别为9.79亿、8.69亿、5.7亿。各大电商平台的年活跃用户数,已逼近中国的11亿网民,流量红利正在消失。
流量见顶,商家在平台获得的流量自然也变少,而推广成本高企,产出越来越难。一个直观的表现是,在派代商家群里,“流量一点都没有”“没啥自然流量”“流量太贵”等吐槽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依赖流量为生的商家,究竟该如何自救?
流量,苦商家久矣
2021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11.62亿,相对2020年仅增长822万,这意味着线上流量的增长放缓。与此同时,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可增长的流量空间也逐渐变窄。
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大厂已经开始焦虑,其中电商平台尤为明显。近年来,无论是拼多多亦或是阿里淘特、抖音电商,均纷纷转战下沉市场,寻求新的增量机会。问题是,即便是下沉市场也喂不饱电商平台。
动作频频,开启多条腿跑步,几乎是电商平台的一致打法。例如,阿里疯狂补“内容”作业,抖音则加码电商板块,都试图打造闭环电商,增强引流与留存的能力。
然而,焦虑并没有因此缓解。2021年,阿里迎来艰难的一年,营收增长放缓,净利润增速腰斩,基本盘淘系电商增速跌至个位数。
平台下的商家更不好受。
毕竟,平台的流量终究是平台的。随着各大平台的流量红利见顶,竞争加剧,流量成本也越来越高。
一些数据,或许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出获客成本的攀升。2016年时,淘宝获取一个新用户要花166元,京东要142元,拼多多仅需10元;到了2019年,淘宝获客成本增至536元,京东为757元,拼多多为143元。
根据emarketer联合CCID、新京报统计的数据,互联网公司的获客成本已经从2010年的37.2元,上涨到2019年的486.7元,9年上涨了10倍多,流量切切实实变贵了。
据悉,阿里内部曾做过统计,天猫上的商家收费项目多达158个,如入驻费、技术服务费、交易扣点、直通车、钻展、淘宝客、活动坑位费、各种软件服务费等。
毫无疑问,获客成本只会越来越高,最终买单的还是平台上的商家。这也难怪,电商卖家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曾是电商老板的老朱,在开店几年间,深深体会到引流与转化的艰难。2019年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寻思许久后,老朱决定放下门店,投身探索“引流+转化”的新玩法。之后,他创立了“去逛街”APP,解决商家的流量和销售难题。
商家的“救命稻草”
和市面上其他推广平台相比,“去逛街”的优势在于,不仅引流,还促转化,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按效果付费”。据调查,“去逛街”的成本整体低于市场价格40%以上。
“去逛街”的业务负责人告诉派代,其平均UV单价低至0.3元。以某服饰类商家为例,其在一期计划总共投入3500元,带来约5000个自然UV,直接产生转化的成交额达26000元,ROI为7.4。
目前,“去逛街”已有1.8万商家入驻,所服务的商家群体遍布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其主营业务包括商品推流、产品测评、商品促销、购买补贴、私域流量等。
简单来说,商家在“去逛街”投放推广计划后,会以优惠券的方式吸引消费者跳转到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上购买,从而完成引流与转化。
除此之外,商家还能通过发红包的投放形式,完成产品的测评。流程大致为,消费者必须从“去逛街”跳转到商品的原来页面,找到店铺名称,并返回“去逛街”填写店铺名称和产品的星级评价。之后,便能领取红包。除此之外,也能通过答卷形式,测评商品特性、新颖度、性价比、视觉效果、商品综合数据等情况。
这样一来,增加产品曝光的同时,也能让商家对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有进一步的了解。
据介绍,目前“去逛街”已积累近45万的社群流量,这是帮助商家实现商品曝光的第一步。
在老朱看来,流量为王的时代,被看见变得尤为重要。商品只有获得曝光,才有交易的可能。
其次,通过社交实现大规模裂变,促成成交,是“去逛街”的最大特色。充满“诱惑力”的优惠券,可以直接提现的“答题红包”,再加之平台的“推流”——这些已经被验证过,是极具社交裂变潜力的玩法。
过去,不止一位商家提到,去哪里都是为了引流,在“去逛街”上不仅可以引流,还能转化。据了解,食品、服饰鞋包、运动户外、家居家纺等类目转化效果最佳。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正是通过社交裂变的方式,产生极大的交易爆发力,并完成平台的原始积累。如今,“去逛街”也在对标拼多多的社交玩法,看中的就是微信的巨大流量池和社交裂变的可能性。
流量或许还不是最难的一关。最难的是,在存量市场中如何保持竞争力、提升用户留存,用更低的成本实现可重复触达。
私域流量,电商商家的破局
一直以来,平台的流量始终只能流进来,但商家根本无法把它留下,这就导致商家每成交一次客户,都必须要买一次流量,流量成本直线上涨。如果想反复使用平台的流量,就得想办法把公域流量变成自己的私域流量。
这也让越来越多商家意识到私域流量的重要性。
从广义上来说,微信个人号、企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都可以做私域。也就是说,一切能够跟用户产生连接的平台,都能用来做客户关系的维护。
其中,微信和企业微信是私域中的两大阵地。业界普遍认为,把客户加到微信当中,经营私域,本质上是为了维护与客户及潜在客户之间长远而忠诚的关系。
事实上,有不少商家已经在私域搭建上尝到甜头。疫情期间,大半个中国不能发货,几乎所有的电商商家惨遭业绩滑铁卢。但早早就重视并经营私域流量的商家,却因此“躲过一劫”。
凌峰所在的童装店铺,做的是潮流童装品类,有一定的风格特色。他们很早就开始重视私域运营,这为品牌积累了一批高粘性的老顾客。得益于此,疫情期间虽然访客流量受到极大影响,但营业额的波动却相对较小。
“去逛街”获得商家认可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带来的流量并不止于一次性转化,而是导向了商家的私域流量池。据了解,商家在投放推广计划后,所匹配的用户将纳入平台云数据系统,商家可自行建设私域流量池,如微信群、QQ群、短视频粉丝群等,并在“去逛街”上向用户展示粉丝群入口。在平台的引导下,大部分用户最终会选择进入商家的粉丝群。
不少商家正是通过“去逛街”开启了私域流量之路。“以前老是听人家说私域,压根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今年,商家小五通过“去逛街”积累下了第一批私域粉丝,目前大部分的复购订单均来自微信上的客户。
如今,去逛街服务的商家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当中有知名度较高的品牌,通过“去逛街”增加渠道推广;更有刚刚起步、“没有一点流量”的新手商家,在“去逛街”上找到入门级的指路。绝大多数商家把这里当成了“解决方案商”。
可以想见的是,“去逛街”正在致力于成为电商商家的得力管家,为大多数有心无力的商家输出“流量、测评、转化、沉淀”一条龙解决方案,让引流与留存的门槛大大降低。
在电商行业浮浮沉沉近十年,谈及有什么变化时,老朱笑道,大概就是过去总是寻思着如何让自己的生意好做一点,如今则常常为“怎样让商家的生意好做一点”绞尽脑汁。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