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关店1000家!中国最会挣钱的行业,死在了“创收”上
来源丨金错刀(微信号:ijincuodao)
作者丨云摇
在国内,汽车4S店已经成了“坑人”的代名词。
前几天,有记者暗访4S店,曝光维修技师砸车“创收”的新闻惊爆舆论。
4S店的工作人员将送修车辆原本完好的水箱框架,用铁锤砸烂之后再定损、维修,以此捞钱。
比起这出瞒天过海的“套保计”,更让人吃惊的是专业维修人员口中的“真相”。
每辆都砸,一辆多赚几千块,反正保险公司给钱。”
“很正常,每个车都砸,要不然你哪挣钱去啊,这行业就是这样。”
“看哪个坏了就订个新的,等新配件到了给换上,这辆车就算修好了”
“你只要干这行,没有人是干净的。”
一句句“狂言”,将4S店背后的黑幕扯到大家眼前。
更可怕的现实是,这只是4S店众多潜规则中的冰山一角。
被绑架的车主们,每一步都是坑
4S店刚出现时是身份的象征,但如今口碑却越来越差。
4个S分别代表着: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和信息反馈(Survey)。
但事实是,很多车主在进入4S店的那一刹那,就已经被“绑架”。
原本代表优质服务的4个S,每个环节都无差别带坑。
1.4S店爆雷,比网贷还狠
这几年,很多车主在买车之初,就问题不断。
像去年的奔驰维权事件,价值60万的奔驰,还没有开出4s店大门,发动机就出现严重漏油,逼得女车主坐到车顶上维权。
还有人买的新车,提车仅5天却发现车内零件生锈,检测后发现是泡水车。
更有甚者,有些大厂汽车4S店竟然爆雷。
今年8月,佛山宝运行宝马4S店“爆雷”,多名车主交钱后几个月都无法提车。
店员声称:公司资金周转不灵,于是就把客户的车款挪用了。
有车主哭诉:“这简直是赤裸裸的诈骗。”
除此之外,旧车新卖、以次充好等问题更是时常发生。
2.汽车维修,欺负你人傻钱多
对于有些4S店而言,顾客就是上帝这个市场定律根本就不存在,顾客对他们而言就是待宰的羔羊。
维修和保养,向来是4S店的重灾区。
过度保养、能换不修、以次充好、偷梁换柱、扩大问题、过度保养等问题从不少见。
有些故障明明就是50块钱能搞定的,却说整个系统坏掉了,让换个新的。
像徐州车主曹先生,因为宝马X6汽车动力不足,送至徐州宝兰4S店维修。
本来在汽修厂只需2万就能搞定的问题,却被告知要花16万换了个新的发动机。
就像手机开不了机,本来开机的按钮坏掉了,店家却非要拆掉你的主板。
更有甚者,有些4S店会提供“空气保养套餐”。
之前曝光过的吉利4S店,强烈给顾客推荐节气门清洗,但其实做了和没做没什么两样。
他们只是把气节门拆下来之后,随便喷点清洗剂,再拿个牙刷胡乱刷几下就好,所谓清洁只是想赚材料费和加工费。
而享用这些空气套餐的车主们,在他们眼里就是典型的“人傻钱多”。
反正车主啥也不懂,忽悠就完了。
3.售后无比傲慢,维权全靠闹
上当受骗如此简单,但维权的过程却一个比一个艰难。
拉横幅维权算得上是最文明的维权方式了。
“无良车企,毒害车主”、“伪劣产品”等白底黑字的横幅,表达着消费者深深的不满。
2011年的青岛国际车展开幕当日,一位玛莎拉蒂车主当场砸坏了自己价值260万的玛莎拉蒂跑车。
只因修车行未经车主同意,将旧配件当做新配件装配在车上,却数月未给出答复,只能出此下策。
更有的车主,选择与4S店“同归于尽”。
之前一名车主与该4S店产生服务纠纷后,4S店态度恶劣,甚至威胁要骚扰车主的妻子和家人。
盛怒之下,车主开车撞向4S店。
4S店中的4个S,做的最好的就是信息反馈。
而这指的是定期回访我们客户,提醒我们去做保养消费。
毕竟你不去保养,他们哪有机会坑你。
只换不修、乱收费、私自用车、售后差等问题,早已经成为4S店华丽衣袍下的虱子。
不坑车主,4s店会死么?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为何4S店这么爱坑人?
难道不坑人他们就活不下去了吗?
答案是:没错。
4S店卖车,没我们想象的那么暴利。
从网上看到了一组数据,国内一家知名上市企业汽车经销商2017年的目标是卖55万台车,750亿营业额,10亿利润(10亿除以750亿),
1.3333%利润率,55万台车10亿利润,平均每台车才1818块钱利润,这个1818块钱还包括金融、保险、二手车等等项目......
而这每台车1818块的利润,还是一家“国内知名上市企业汽车经销商”拼命努力的目标,其它的4S店还达不到这个利润。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0年上半年乘用车经销商总数为29773家,较2019年底数量减少0.7%,有1019家4S店退网。
新车毛利率进一步下降,仅20%经销商能完成厂家销售任务。
从2018年人和岛公布的汽车经销商盈利数据来看,盈利的经销商仅占32.8%。
到了2019年,这个数据跌到了29%。
而到了今年,仅28.8%的经销商盈利,有38.3%的经销商出现亏损。
一句话,卖车不但不赚钱,还可能亏钱。
人和岛2018年全国乘用车市场调研报告
因此,要想赚钱,就必须得从其他的环节上薅羊毛。
整车销售、配件、维修,在4S店收入构成中的结构基本是2∶1∶4,维修服务才是收入大头。
因此,为了生存,不少4S店给销售和维修人员下了硬性指标。
例如每个人每个月必须卖出去足够数量的保养套餐,比如积碳20次,养护剂350瓶,任务没有达标就扣工资。
为此,很多销售都有一套专门的话术,让你防不胜防。
销售对车主不能明说可做可不做,所以一律说“建议做”、“做了好”,这招对爱车心切的车主百试百灵。
如果车主还是觉得不需要,销售就会原地开办汽车大讲堂。
先给你撸一遍发动机工作原理,然后在甩出几个吓人的关键词:油泥,积碳负荷变高,噪音,抖动,小心报废。
如果车主还是不买账,他们会使出杀手锏:等有问题的时候还得了吗?
于是很多车主在这般恐吓下乖乖买单,走出4S店的时候,预算往往是超标的。
而在维修环节,猫腻更多。
维修工按级别有小工、中工和大工之分,尽管各级别的维修工月收入有所差异,但他们的底薪差别不大,都只有1000多元。
这也就意味着, 对维修工来说,每个月要想保证收入就只能依靠多拿提成。
这也能解释为啥有些丧心病狂的4S店拼命毁车。
还有像暗访中曝光的,将尚未开封的节气阀清洗剂直接倒进废油回收桶,直接给车主增加了99元的成本,再加上另需支付的工时费180元,车主在节气阀保养项目上一共就要多花费279元。
还有“推销超量油液,再悄悄截留回收”这种操作更是很多4S店的常规套路。
不仅仅是机油、变速箱油,从62元一瓶的刹车油到120元一桶的防冻液,技师都会整瓶整瓶地截留下来。
这些套路都在保养、维修中悄悄操作,价格、操作不透明,很多人只知道钱花多了,却不知花在哪里。
但可悲的是,即便这些4S店使出了浑身解数,很多店面依然是亏损的。
而后果就是,他们更加变本加厉的榨取车主的价值,疯狂捞钱。
因此要想从源头解决,尽快提高经销商盈利水平才是当务之急。
4S店的生存危机,不该让消费者买单
丧心病狂的捞钱背后,这些4S店换来了什么?
首先,用户满意度下降是毋庸置疑的。
各行各业都无法避免差评,但提到4S店,骂声总是出奇的一致。
基本上每年到了315,都有大量针对4s店的投诉,豪车名厂也基本都没遗漏过。
年年曝光却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反而是数量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恶劣。
很多4S店的差评从知乎、微博一直蔓延到大众点评、高德地图等各大APP。
除了差评堆积如山,从数据上来看,4S店的客户也是在不断流失的。
J.D.Power发布了一个《2017中国汽车售后服务满意度研究》(CSI)上面讲:中国车主在保修期内就已经开始尝试非授权经销商的设施和服务了。
之后2018年、2019年发布的《中国汽车售后服务满意度研究》(CSI)上也讲。
17年的时候,54%的车主在保修期之内就去非授权的服务站了,到18年上升到61%。
最明显的差别是:在18年的时候,车主选择独立售后渠道是在购买车子之后的第17个月,而到了19年,这个时间已经变成了购买车之后的第15个月。
换言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考虑不去4S店做保养维修了,觉得普通维修厂也挺好。
满意度下降,客户不断流失,已经成了事实,但似乎并没有引起4S店的警醒。
有些4S店只是更加变本加厉,于是挖坑—差评—亏钱—再挖坑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就像网友说的:4S店成了现代服务中唯一一个没有改进且不断恶化的商业服务。
而背锅的,却永远只有消费者。
结语:
随着国内市场的发展,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跨界涉足汽车后市场。
阿里做了天猫养车,腾讯入股途虎养车,京东构建了自有品牌京安途,都想要分一杯羹。
最挣钱的维修业务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而第二挣钱的销售业务也面临巨大挑战。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基本都是走直营的路子,而且越来越多像拼多多这样的电商想在汽车销售领域掺一脚。
对内失信于用户,对外竞争激烈,个别4S店,如果还不反思自己的问题,把最基础的用户服务做好,那被拖累的将是整个4S店市场。
当不坑人成了底线,这个行业也就开始了死亡倒计时!
声明: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