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将近4个月了,2020年的三分之一都在抗击新冠病毒的道路上,所有行业都受到了影响,对于检验行业而言,疫情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的变革。疫情的热点从口罩、核酸检测试剂到抗体检测试剂、呼吸机,从关注国内到关注国外,然后再关注国内,形成了一种检验的新常态,一边做着别的项目,嘴里聊得还是疫情相关的。
1. 临床检验意识提升,核酸概念深入人心
这次新冠的确诊都是需要核酸检测结果,这和以前的疾病确诊最大区别就在于把决定权交给了检验结果,将医生的经验往后放了放,这个冲突在什么时候最明显,就是武汉有一个影像科的医生朋友圈里呼吁用CT结果来确诊开始。
虽然引起了热议,但是对于核酸的确诊价值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当用“核酸”这一把尺子来决定结果的时候,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所有诊疗行为的趋于标准化,也就是查核酸是必须的,无论是哪个医生看,都得查。
临床医生也开始了解核酸,并认可它的价值,我们平时在做营销的时候,最想做的就是把医生诊疗行为中的经验部分更多的转化为检验部分。靠一遍又一遍的科室会,学术会,最后发现还是不行,那怎么办?亲身体会它的价值才是最好的方式。
我们再换个角度,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很多人可能对于核酸是什么都不知道,那都是初高中课本上的概念。人性有一个特点,当遇到不可知或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件时,总期望有一个决定性的答案,核酸检测结果变成了这个决定性的答案。
对于很多复工比较早的机构来说,应该都做过核酸检测,还有进北京、出武汉时要7天内的核酸检测报告作为依据,这就使得很多普通人对于核酸检测有了更多的认识,之前做体检也好还是查病也好,医生让抽血就抽血,医生让留痰就留痰,医生说没事就没事。
但是当为了一个件事而特别去做一件事时,我们总是印象深刻,最开始的时候新冠检测的收费都在200-400元之间,虽然很多企业可以报销,但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还真有种“高大上”的感觉,未来对于核酸检测项目的接受度也将更高。
2. 检验科的地位上升,荣誉感增强
以前检验科看临床脸色,动不动就打电话过来质疑结果怎么跟临床症状不一样,但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主动权交给检验科之后,其出色的表现,也让很多临床科室看到了检验科的辛苦,对于其工作的认同感更高。
当记者问到具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时候,背后都是这群检验人在奋斗,他们穿着防护服,离病毒最近,一不小心形成气溶胶之后还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前两天人社部发了一个拟新增职业的公告,其中赫然在列的一个新兴职业为“核酸检测员”,以前很少有人知道,在医院里有这么一类人的存在,每天与核酸打交道,操作以及维护着各类核酸相关的仪器。
我前天发了一篇文章,就是关于核酸检测员,后台有人给我留言说,又不会涨工资,换个名字又能怎样? 还真不一样,当核酸检测员成为一种职业的时候,是国家、社会对这份工作的认可和关注,是社会地位的一种提升。
3. 全自动、高通量的产品优势尽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次药监局批准的核酸检测试剂基本都是传统PCR的,在2020年之前传统PCR试剂用的最多的就是手工法试剂,但是你们知不知道现在市场需求最高的产品是基于磁珠法的半自动和全自动的产品。
为什么?因为更容易规模化,提升检测能力最快的方式就是我同时摆很多台机器,而不是我速成很多个合格的PCR操作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厂家的核酸提取仪都卖断货了。
需求决定产品形态,我们教育市场好几年说全自动是未来的趋势,但是只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才看到它成为了趋势。
4. 集中采购效果明显,迎来效仿期
集中采购的概念都已经不陌生了,器械行业也有很多省份早就进行了尝试,但是在太平盛世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接着湖北省开始搞新冠的集中采购,市场供货价40-60元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最低报价16元左右。然后黑龙江、福建、贵州也开始了行动。
一方面大家再讨论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怎么十几块也在卖,国产的核酸试剂成本本来就不高,从几家上市企业的招股说明书里面也能看到非常丰厚的毛利润,因此给到十几块的价格,也是赚的。
有趣的是报这个价的企业在分子领域是个新人,这一下把很多老牌分子企业打蒙了。
不是价格报低了,是IVD从业者在巨大市场面前对于产品的经济价值高估了。
5. 国内品牌崛起,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国产的原料开始组装国产的试剂,国产的试剂开始走向世界,曾经我们以为外企大品牌甩开国产试剂几条街,但看了白宫带货的翻车现场,突然觉得国产品牌稳稳地。
一方面是集采的推行,另一方面这次疫情也铺下去了很多国产的仪器和设备,未来分子领域留给外资品牌的机会更少了。当然疫情防控的过程了也出现了很多的插曲,在国内的检验的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舆论。
前几天去拜访客户,检验科主任跟我说,现在要多支持国产试剂,真正遇到危机的时候,扛起大旗的是他们。
6. 第三方检验所的社会价值、战略价值提升
武汉市发文,5月12日开始,要对全市1000多万人全部筛查核酸,10天完成。之前在武汉市进行抗体流行病学调查的时候,抗体公司觉得武汉有可能会进行大范围的抗体检测,这个预测不无道理,但谁知道是全市人口的核酸检测,真是猝不及防。
我们就论实际,不管政治,武汉市的这1000多万人口,除去103万已经做过检测的,余下未检测的我们把它当做1000万来计算,10天完成,日检测100万人份。根据武汉市卫建委新闻发布会的数据,武汉市几十个核酸检测机构日检测量4万人份左右,假设全部扩容能做到10人份每天,还有90万人份每天的缺口,这个缺口只能是第三方检验所来负担。
武汉火眼实验室公开数据显示为日检测1万人份,艾迪康、迪安等检验所都在积极备战,假设一个检测所日检测5万人份,这10天需要18个检验所同时满负荷运转10天,期待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我们再放眼全国,检测所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这是第三方检测所第一次以一个专业、高效的形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正如“核酸”一样,在此之前并没有很多人知道什么是“第三方检验所”。 这是第三方检验所带来的社会价值
7. 遍地核酸的销存之战打响
国家发文说要求三级医院都要拥有核酸检测能力,后面又说部分二级医院也要有。那疫情过了之后,全国的主要医疗机构核酸检测基本都已经有了,那后续的市场该怎么玩?
不同平台的PCR仪器,不同厂家的PCR试剂,疫情结束了,市场划分也结束了。
现在集采的省份除了中标的企业,其他企业已经没有机会了,其他省份也会陆续的开始集采,有些企业还在醉心于扩大产能,直供海外市场。
不可否认,海外市场核酸检测是需求量依然很大,但是国内的市场已经开始割据了。 如果为了赚钱,做出口完全没问题,如果从长远来看,国内市场的割据,还是不可少的。
我所担心的不是因为疫情下发了多少机器,而是这些下发的机器在疫情结束之后,是否还有招让它们继续动起来,仪器是一方面,菜单是一方面,价格是一方面,服务是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