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叛亲离”后,他成了江西首富,身家325亿!
1998年8月23日,一场关于赣锋金属锂厂的资产内部拍卖会,在江西新余市河下镇悄然进行。
李良彬望着对面的4名合伙人,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一年前,李良彬带着他们从江西锂厂辞职下海。来到新余承包金属锂厂的那一刻,他们发誓要打造一家江西的先锋民营企业。
但仅仅过了一年,由于股权平均、经营观念不同,他们就走到了分道扬镳的地步。
锂厂起拍价是85万元,最后只有李良彬一人举牌。他以总负债114万元、分期付款的方式,盘下了这座处于风雨飘摇的工厂。
散会后,4名合伙人和李良彬依次道别。其中一位离开时,重重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良彬,你实在太痴了!”
不过他们肯定想不到,24年后,李良彬正是凭借这种痴迷,把赣锋锂业由一家乡镇企业,打造成为一个涉及锂源开采、锂盐产品加工、锂电池制造和回收全产业链的锂电王国,最新市值为1700亿。
赣锋锂业财报显示,公司2021年实现营收111.62亿元,净利润为51.75亿元。截至目前,已经在澳大利亚、阿根廷、墨西哥、爱尔兰和中国青海、江西等地,直接或间接持有18项锂源,权益储量近3400万吨,在全球排名第一,堪称“世界锂王”。
作为创始人的李良彬,也以325亿元的财富在《2022胡润百富榜》中蝉联江西首富。
回首过往,赣锋锂业的发展并非一路平坦,有过彷徨,有过风暴,也有过欣喜。
但千帆过尽,李良彬依旧深信:
“如果世间千万条路都没有终点,那么坚持一个方向走下去的人,一定会走得更远。”
求学
1967年9月,李良彬出生在江西宜春丰城市筱塘乡的一个农村家庭。
在自己的努力下,李良彬在19岁那年考入宜春学院(原宜春师专)化学系。现在看来,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但在那个年代,师专生也算是百里挑一。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见到李良彬的第一印象,那就是温文儒雅。这可能和他痴迷看书息息相关。
李良彬在宜春学院的求学生活非常简单,除了看专业书以外,他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大部分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资料室。
当时资料室存放大量的专业书籍,学校规定只对老师开放。看到李良彬对知识的渴望,主管资料室的聂黎英老师才破例让他进去阅览。
时至今日,回忆起这段时光,李良彬依然感慨万分:“非常感谢宜春学院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支持,没有他们,也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
在学习以外,李良彬也善于团结同学。
“他除了自己学习好,还帮助老师带着学生,热心肠,碰到其他同学不会的题目时,他都主动讲解,是我当时的左膀右臂。”
李良彬在宜春学院的原班主任张翘楚后来回忆道。在他的眼里,李良彬就是他最得意的弟子。
更让张翘楚津津乐道的是,曾经有一道考试题,全班只有李良彬做了出来,并且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人做出这道题。
“我后来给每一届学生上课时,都会举这个例子。对于他,我真的太喜欢了。”张翘楚的言语尽显对李良彬的疼爱。
下海
宁德时代(371.240, -5.38,创始人曾毓群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在东莞新科磁电厂磨练了十年,从技术员一路升至总监的职位。
而李良彬的履历,也有相似之处。
1988年,从宜春学院毕业后,李良彬被分配到江西锂厂的科研所工作,从事锂盐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凭借踏实肯干和勤于钻研,李良彬用9年时间,从技术员、工程师、科研所副所长、科研所所长,一路干到了溴化锂分厂的厂长。
可以说,刚满30岁的李良彬前途无限光明。只要他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将来问鼎江西锂厂的厂长也应该不在话下。
但正如陈棠华一通越洋电话,改变了曾毓群的命运一样,1997年锂行业发生的一件大事,也改变了李良彬的人生轨迹。
在工业上,硬岩提锂曾经一直都是世界上生产锂盐的主要方法,不但历史悠久,工艺也更为成熟。
但在1997年,智利化学矿业有限公司(简称 SQM)开发出卤水提锂技术,成功从富锂盐湖获得99%纯度的优级碳酸锂细粉末,提锂成本大幅度降低。
听到这个消息后,李良彬顿时坐立不安。当时包括江西锂厂在内的国内一批企业,用的都还是硬岩提锂的方法,以往的价格优势瞬间荡然无存。
“SQM的产品一旦卖到中国来,所有的厂家将无法生存。”李良彬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道。
面对行业变革的转折点,李良彬一时思绪万千。最终,他还是决定从江西锂厂辞职,加入浩浩荡荡的下海创业大军。
用李良彬的话来说,他要将自己的经验、思路和技术思考,应用在这片崭新的领域。
草莽
虽有万丈雄心,但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李良彬还是得步步为营。
彼时,锂盐产品需求小,主打产品碳酸锂的需求总量长年在10万吨/年左右,但投资一个冶炼厂的费用却不菲,2000吨的规模就要有1亿-2亿元的资金准备,李良彬不得不望而却步。
而金属锂则不然。不但需求较大,资金投入也小,且毛利率较高——一吨产品售价48万元,能净赚15万元到20万元。
所以,李良彬决定从生产金属锂开始,积累自己的原始资本。
刚好,当时李良彬的亲戚在江西新余市河下镇任职副镇长,负责招商引资。在一次谈话中,李良彬得知河下镇的招商政策,便决定带领4名原江西锂厂的合伙人一同前往。
通过协商,河下镇政府承诺出资385万元,建设一个年产20吨的金属锂工厂。而李良彬团队则和政府签署承包租赁合同,负责组建团队、技术研发和自主经营。
在思考锂厂的名字时,李良彬想到了“赣锋”二字。“赣”是江西的简称,“锋”指的是先锋,在李良彬的蓝图里,他想让赣锋金属锂厂成为江西民营企业的先锋。
梦想是美好的,但实现梦想的道路是残酷的。
在赣锋创业初期,李良彬就遇到不少问题,企业甚至一度分崩离析。
首先是河下镇政府的承诺打了折扣。
政府原先承诺投资385万元,但后来只投了38万元。经过多方筹措,李良彬最后才凑到80万元,建成一条年产10吨的工业级金属锂生产线。
外部的困难勉强还能克服,但真正的危机却隐藏在内部。
毕竟是初次创业,那时的创业教育也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李良彬在分配公司股权时犯了一个大忌——5人平均分配。
李良彬天真地认为,大家都是好兄弟,有福同享,有事好商量,但现实却不如人意。
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团队决策经常出现分歧,难以彻底贯彻,甚至还有股东私吞工厂的资产。种种问题最终导致工厂难以为继,濒临破产。
为了止损,河下镇政府在1998年将赣锋金属锂厂进行拍卖,在原有的5个管理层中公开竞价,起拍价为85万元。
最终,只有李良彬一个人举牌。他以总负债114万元、分期还款的代价,盘下了这座处于风雨飘摇的工厂。
“为了稳定经营局势,我不得不身兼数职。那时候我既是技术员、工资核算员、采购员,更是销售主力。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谈价,学会了“根据客户找客户”的基本思路,学会了怎么团结队伍,依靠大家共同发展。”
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李良彬回忆道。
几年的连轴转虽然让李良彬瘦了20斤,但工厂的经营状况也逐渐好转,直到扭亏为盈。
随着工厂走上正轨,2000年3月,李良彬将赣锋金属锂厂改名为新余赣锋锂业有限公司,一代锂王的发家史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积累
“我们一开始没有和投资界的人打过交道,就只能依靠自身原始积累,一点一点地滚雪球式发展。”
在赣锋锂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李良彬忆苦思甜。
确实,赣锋锂业早期创业条件一般。不但厂房破烂,地板泥泞不堪,连大多数员工都是就近招揽的“草根”人才,均为新余附近的居民。
这些人从一线技术人员做起,一边工作一边锻炼,最后伴随赣锋锂业的发展,实现了共同成长。
不过赣锋锂业的发展还是离不开一些高级人才的加盟。
在2003年之前,赣锋锂业的金属锂生产工艺一直有所瑕疵,不敢大举扩张,比如金属锂会腐蚀掉耐火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资金稍微宽裕时,李良彬便四处招兵买马,从北京挖来胡洪波、巴雅尔等一批电解锂专家。
终于在2003年,赣锋锂业的金属锂产品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李良彬才专门建成一个金属锂生产基地。
李良彬对人才如饥似渴,除了市面上的一些专家,他还把墙角挖到了客户身上。现赣锋锂业副董事长王晓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2年,李良彬到新疆拜访智利化学矿业(SQM)的一家代理商,接待他的正是王晓申。在二人交谈的过程中,李良彬被王晓申对全球锂业的认识深深折服,事后便诚意邀请他加盟赣锋锂业。
如今,王晓申已是赣锋锂业副董事长、第二大个人股东,主管投资和外贸。在业内,李良彬和王晓申被大家称为赣锋的“黄金搭档”。
“我就是客户杀手,除了王晓申,邓招男(赣锋常务副总裁)、曹志昂(赣锋有机锂厂总经理)以前都是我的客户。”李良彬在一次内部分享中提到。
在人才的支撑下,赣锋锂业从2003年开始着手丁基锂、氯化锂、工业级碳酸锂、氟化锂等锂盐产品的研发。
靠着这些产品,截至2007年底,赣锋锂业已经实现年销售额2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完成了初步的原始积累。
“公司发展到2007年,开始逐步接触资本市场,我们就萌生了“上市”的念头。
我们一边加强内部管理,提出了“工作流程化、流程标准化、标准信息化、信息国际化”的管理理念,逐步完善和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边在内外部推进变革,适应上市的要求,并且积极股改。”
在赣锋锂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李良彬提到。
2007年4月,中比基金联合南昌创投、中国五矿,向赣锋锂业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同年10月,赣锋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革,李良彬持有39.25%的股份,为公司最大股东。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赣锋在次年就会正式启动上市辅导计划,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打乱了一切。
风暴
相对而言,基础锂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进入门槛不高,行业周期性明显。
而2008年的上半年正是处于周期曲线的爬坡部分。受利润驱使,许多新玩家涌入这个赛道,导致全球基础锂产品的供给急速增长。
赣锋锂业也在三个月内,将公司的电解槽由原来的20台扩建至35台,库存一度达到200多吨。
这时,一场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开始席卷全球各个行业,锂业也不例外。
受危机影响,全球锂业下游需求萎缩,供给过剩的上游生产商大多不得不降价应对,甚至亏本销售。
巨变之下,赣锋锂业的处境也相当危险。2008年9月-12月,赣锋的销售额从3600万元下降到1100万元,逼近了盈亏平衡点。
据李良彬回忆,由于库存积压,最紧张时,公司的货币资金还不到1000万元。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行动,资金链就会断裂,更别谈上市。
于是,在召开公司高管会议后,赣锋锂业对危机做出了紧急应对:
停止现有的扩建计划,加快资金回笼;
停止原材料进口,盘活现有库存材料;
加强内部管理,通过规范化、标准化,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国际象棋大师萨维利•塔塔科维尔谈及对弈思路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战术是当你有棋可走时,知道如何走棋;战略是当你无棋可走时,知道如何走棋。”
市场如棋局,能不能跳出原有棋路去应对变数,考验着企业掌舵人的智慧。
除了消化库存,加速资金回笼,在这次风暴下,与同行聚焦价格战不同的是,李良彬加速了高端锂产品(电池级金属锂和电池级碳酸锂)的布局。
其实早在2005年前后,赣锋锂业就已经着手研发技术较难、附加值更高的电池级锂产品。但由于原料采购受限于人,赣锋锂业在2007年与SQM签订了一份“不平等”的十年期合约。
根据协议,赣锋在未来10年内,只能做氯化锂和金属锂,不能进入碳酸锂领域。
直到这次金融危机,在SQM也面临业务瓶颈时,赣锋才通过重新谈判,获得进入碳酸锂市场的机会。
“我们用2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新产品研发上市工作,并以6个月的超短周期,实现了新生产线稳定运行。”李良彬后来这样描述这段换道超车的经历。
在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下,2008年12月,赣锋锂业建成国内首条半自动化的“低温真空蒸馏工艺制备电池级金属锂”中试生产线;2009年,赣锋锂业又建成从卤水直接提取电池级碳酸锂的生产线,成为国内首家掌握此项提锂技术的企业。
至此,赣锋锂业完成了锂产品从基础到高端的转型。新品上市时,金融危机也接近尾声,赣锋凭借电池级锂产品弥补了市场空白,并在2010年实现年营收3.6亿元,净利润4267万元。
良好的基本面让赣锋锂业的上市再次提上议程。
2010年8月10日,赣锋锂业成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募资5个亿,成为了中国锂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扩张
企业的扩张,一方面可能是基于利润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
显然,李良彬是一个危机感十足的企业家。在赣锋锂业上市后,他按下企业发展的加速键,带领赣锋逐渐实现了产业链的全方位布局。
先说说上游的锂矿资源。
“赣锋成立的前十年,是被上游资源卡脖子的十年,也成为其内心深处走向江西、走向国际的动因。”《中国企业家杂志》曾这样描述赣锋的发展历程。
赣锋的原料困局,背后其实是世界锂资源分布的不均匀。
一方面,我国锂资源在世界总储量的占比不到6%;另一方面,我国锂矿中的碳酸锂成分含量较低,200吨原矿大概能生产1吨碳酸锂。因此,我国的锂原料大量依赖于进口,对外依存度曾经高达88%。
在锂原料的进口上,赣锋锂业就尝过被卡脖子的委屈——前文提过与SQM签订的不平等采购协议。风波过后,王晓申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李良彬:
“在规模做大以后,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供应链保障!”
因此,上市后的赣锋锂业就通过渐进式参股、签订包销协议的方式,开始扫货全球锂矿。
截至2021年底,赣锋已经在澳大利亚、阿根廷、墨西哥、爱尔兰和中国青海、江西等地,直接或间接持有18项锂源,权益储量近3400万吨,在全球排名第一,堪称“世界锂王”。
再说说中游的锂盐产品。
如果说电池级金属锂和碳酸锂是赣锋第一次重大的锂盐产品升级,那电池级氢氧化锂就是第二次。
2016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受政策和补贴等因素驱动,迎来一定程度的爆发。作为当时主流电池产品磷酸铁锂电池的核心原料,碳酸锂的市场自然水涨船高,行业玩家纷纷开始扩大产能。
不过李良彬却对市场的热度保持一贯的警惕。在他看来,以氢氧化锂为核心原料的高镍三元锂电池将是未来的主流,碳酸锂市场可能很快就接近饱和。
于是,赣锋锂业在稳定碳酸锂产量的同时,开始全力提升电池级氢氧化锂的研发和生产线建设。
果然,事实再次证明了李良彬前瞻性的眼光和布局。随着三元锂电池成为动力电池的主流,2017年末,碳酸锂价格回落,而氢氧化锂的需求出现暴涨。
赣锋锂业也趁着这股东风,在2018年再次赴香港上市,成为中国锂业唯一“A+H”股的上市公司。
“你要去颠覆别人,而不要等到别人来颠覆你。”在赣锋过往的20多年中,李良彬的这句话数次得到验证。
不过时至今日,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需求火爆,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都是供不应求,氢氧化锂、碳酸锂等核心电池原料的价格也是一路狂飙。
据同花顺财经报道,2021年3月,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不过5万元/吨,到了今年3月就已经突破50万元/吨,最近更是达到了56.75万元/吨,足足翻了十倍。
怪不得今年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会在演讲中吐槽:
“大家都说新能源车行业的利润大多数被我们电池厂商赚走了,但其实我们的利润率也不高,真正赚钱的是上游的原材料生产商。”
赣锋锂业的财报似乎也在印证这点。2021年,赣锋锂业核心产品金属锂、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产量分别达到1600万吨、4.05万吨和8.1万吨。全年营收为111.62亿元,同比增长102.07%;净利润为51.75亿元,同比增长405.03%。
难得的是,面对当下市场的疯狂,李良彬对锂产品的周期有着清晰的认识:“昨天的20万元,可能就是明天的4万元。”
在接受电池中国网采访时,他也提到:“全球的锂资源是不缺的,关键是看资源在谁的手里。
过去相当一部分锂资源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而国外企业对中国新能源行业的火爆没有足够了解,所以扩产的速度或者意愿没有中国本土企业那么强,由此导致锂的供不应求。
只要新增的资源项目能够尽快投产,锂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就能得到缓解。”
最后说说下游的锂电池制造和回收。
“其实早在1995年时,我就想做电池了,但一直到2014年才开始动手。”李良彬在赣锋锂业20周年纪录片中提到。
促使李良彬下定决心的还是企业的增长空间。2010年赣锋锂业上市时,公司的几大产品虽然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年销售收入才4亿多元,颇有危机感的李良彬担心公司的成长空间,因此一直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所以当万亿新能源市场来临时,李良彬化心动为行动,用他的话来说,如果赣锋不做的话,以后可能会遇到增长瓶颈。
于是2014年,赣锋便以收购深圳美拜电子的方式,正式进军聚合物锂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不过相比在锂盐环节的行业地位,赣锋在动力电池环节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和谨慎,距离龙头企业宁德时代还是有不小差距。
截至目前,赣锋锂电在江西新余和重庆两江新区分别建有年产5GWh、10GWh的新型锂电池基地,另外还有21GWh产能的锂电池项目拟建设当中。
当然除了动力电池,赣锋锂电现在已经完成TWS耳机、数码产品、两轮车、三轮车和储能电池的布局,相信未来会成为赣锋锂业的业务支柱之一。
与此同时,李良彬一直坚信:退役电池就相当于城市矿山。当新能源市场成熟时,依靠回收所提取的锂资源,就能满足大部分电池的生产需求。
因此,赣锋锂业也于2016年成立赣锋循环,着手废旧电池及材料的循环再生。
对于废旧电池,此前的回收方式主要是靠燃烧法——锻造成金属块,再进行提取。但在这个过程里,电池的锂会在燃烧中逐渐损失,无法有效回收。
不过赣锋锂业表示,经过数年的技术攻坚与创新,他们目前已经实现超过90%的锂回收率,拥有每年回收3.4万吨动力电池的能力。
居安思危,创造价值,李良彬的扩张一直在遵循着这个底层逻辑。
结语
时至今日,李良彬依稀记得进入宜春学院实验室的第一天,老师举着一个烧杯对他们说:
“出了这间教室,这个杯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刻度杯。但在这间教室里,它就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杯子。”
这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杯子,也在李良彬心里种下了无限可能的种子。
从江西锂厂技术员到分厂厂长,从乡镇企业负责人到千亿市值上市公司老总.........30多年以来,李良彬用自己坚实的脚步,走出了一条人生事业的康庄大道。
有人说,赣锋的成功离不开李良彬前瞻性的视野,才能屡次穿越行业的风暴。
也有人说,赣锋的成功离不开持续创新的能力,才能通过市场重重的考验。
还有人说,赣锋的成功离不开新能源时代的红利,才能获得飞跃式的发展。
但在深耕锂业34年的李良彬看来,做企业最重要的还是专注:
“企业发展不是短跑,而是长跑,爆发力只能胜在一时。唯有苦练内功,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穿越迷雾重重的黑暗森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