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上杭首富李新炎,放下铁饭碗后创业成功上市,身价100亿

财富故事
2022-09-30

来源丨老梅论事

 

    早年经历,退伍从商

 

如果说企业家按背景实力来看的话李新炎算是开局比较难的一位选手,1951年生于福建龙岩上杭县才溪镇岭和村,父母为客家人早年因为躲避“占”火迁移到龙岩,所以李新炎便在龙岩上杭县长大,家中几口人全靠父母辛劳种地才能维持生计。

 

在学业上父母也很少有多余的时间来关注他,从小李新炎就懂得体恤父母每天放学回来后便帮助父母料理农活,初中毕业后李新炎并没有选择继续读书。

 

而是进入部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子弟兵,在部队的5年中让李新炎飞速成长,打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退伍后李新炎被分配至上杭物资局工作。

 

在单位工作期间李新炎表现出色,做事认真扎实的他受到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同时他在工作期间广结人脉,在1980年,29岁的李新炎在邓公思潮的引领下决定出去搏一搏,上世纪80年代在正值香港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贸易成为了李新炎焦距的目标。

 

于是李新炎带着多年攒积的资金只身前往了香港开始了他的初次经商之旅。挣到第一桶金的李新炎满载而归,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朋友的建议下创办了一家小型水泥厂。

 

在那个年代水泥行业是暴利,随着业务的不断增多李新炎在业内迅速打响了名气。

 

 

    深思熟虑,转型成功

 

至于李新炎为什么会转型就要从1978年开始说起,据那时统计全国装载机年产量仅为一千多台,由于整体产能有限大多数公司普遍依赖进口。

 

而且国外的产品质量和性能普遍要优于国产从而到了1980年累积进口达到三千多台,进口量占到市场近30%。

 

因此李新炎在经营水泥厂时经常要与施工单位交流就发现了这个商机,看到这一趋势,李新炎、李桐、林元俊三兄弟当机立断决定打破现状决定去搏一搏。

 

1993年李新炎开始准备转型,在自己深思熟虑之下将经营了几年的水泥厂以1000万作价转让出去,随即投资了1600万元创立了福建龙岩工程机械厂,开始正式进入装载机制造行业,这便是中国龙工创立之前的故事。

 

90年代初期正值我国城市建设的前期阶段,开山采石、道路建设、建筑施工、楼房建设,举国上下开启了基建发展的浪潮。

 

据李新炎所说:当时龙工初期生产量仅有80台。为了工厂的生计李新炎决定主动出击自己亲自挂帅谈业务,他的口袋里都通常装两包烟,好烟用来敬人家的,差一点的自己抽。

 

在日常工作中与酒桌上的他简直判若两人。军人出身的他懂得什么叫做豪爽也懂得什么叫做诚信。

 

    进军上海,布局海外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李新炎开始准备入局更大的国际舞台,凭借多年的外贸经商经营,在2000年10月48岁的李新炎全面进入上海并在上级的指引下建立龙工(上海)工业园。

 

随后几中国龙工开始大展拳脚在李新炎的带领下获得了大量的订单,和柳工、厦工均分了装载机、压路机等的大部分市场,后起之秀龙工作为晚辈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据统计在2001年龙工产量达到3000多台,总体产值达到了10亿元。

 

一跃成为了全国该领域的第三名。

 

 

从发展起始至今历经了30年的风雨龙工在上海、江西、河南、福建都建有生产基地。旗下拥有11000多名员工。而中国龙工的机械工程车也由装载机发展出了挖掘机、压路机、平地机、叉车、等众多明星产品。

 

在李新炎的多年外贸经验的运作下,中国龙工也顺利进入了国际市场,在跨境贸易电商的助力下成功布局东南亚、中东、南美、欧盟和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功上市、厚积薄发

 

2005年11月对于中国龙工来说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一年,李新炎带着他和团队一手打造的中国龙工控股有限公司进入了资本市场港交所顺利挂牌上市。(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境外上市的福建企业)。

 

这也代表着龙工进入了资本的大舞台,从此中国龙工开始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同时李新炎个人也因此进入了“亿万富豪”的行列,据数据统计目前根据公开数据李新炎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了100亿,同时家族子女身价也早就资产过亿。

 

2011年后正逢我国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龙工集团成功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布局市场,将整体机械价格以低打高,其中主打产品轮式装载机的售价在20.5万,路面压路机的平均售价在22.9万左右,爆款产品挖掘机的售价在33.7万,中小款叉车的售价在4.5万。

 

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售后服务,成功打响了工程车竞争当中的第一次战役,让中国龙工在工程车领域中能够与其他大公司竞争。

 

 

    尾声

 

李新炎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之中,李新炎在2007年6月成立了慈善基金会,先后设立扶贫、助人、赈灾救灾、捐助公益事业等多个公益项目,累积捐资金额已达3000多万元,累积受助人数达4000多人次。

 

其中共资助高校贫困生3200人完成4年学业,资助金额700万元。

 

版权说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