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入了9515亿!刘强东“封神”了
京东再次创造历史!
全国工商联9月7日在京发布的“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京东以年营收9515.92亿元规模超越阿里巴巴、华为,首次登上民营企业500强第一宝座。
排在榜单前5名的民营企业分别是:京东(9515.92亿元)、阿里巴巴(8364.05亿元)、恒力集团(7323.45亿元)、正威国际集团(7227.54亿元)、华为(6368.07亿元)。
互联网行业在中国民营经济中仍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算上前段时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京东可谓“双喜临门”。为何后互联网时代,京东能交出一份“封神”成绩单?
“鸟无头不飞,兽无头不走。”
京东之所以能取得令外界大为震撼的成绩,与掌舵人刘强东不无关系。
距离刘强东最后一次活跃在社交平台已过去几年光景。这几年,刘强东从台前转向幕后,由高调变为低调,他信任“兄弟”,很少抛头露面,甚至缺席了赴港二次上市的敲钟仪式。
当中,刘强东的“变化”伊始是在2020年。
那一年,刘强东抛出一颗重磅炸弹,他密集卸任了京东旗下200多家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等职务。当时,外界都懵了,不知道刘强东到底要干啥?直到2021年,京东零售CEO徐雷升任京东总裁,人们才意识到,刘强东“变”了。
刘强东的放权,换来了京东战略上的“跃进”。
2020——2022年间,京东完成了4件大事,包括:京东集团赴港二次上市、京东控股的达达集团在美上市、京东健康在港上市以及京东物流在港上市。
业务板块分拆上市则被视为京东近几年的关键一役。分拆上市的优势是可以极大程度缓解公司的经营压力,同时通过独立融资实现分拆业务的高速增长。
此点在京东物流分拆时得到验证。京东物流IPO前的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达到495亿元,同比增长43.2%,这一数字超越了2018、2019年。
实际上,营收只是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变化的一个层面。京东物流独立上市换来的是,其在供应链体系上的强化。今年,上海爆发疫情,京东是第一个在物流层面大举支援上海的公司。
京东副总裁王文博曾在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京东将首批调配2000名左右的快递小哥与第5代无人智能快递车为上海派送物资。”
事实上,京东最终支援的数量远比王文博当初计划的还要多。也是这场关键的防疫战,巩固了京东在物流及供应链体系上“第一”的地位。试想,有什么会比疫情更能考验实力的呢?
当然,京东在物流及供应链体系的建设,绝非刘强东放权的几年时间完成。
从2004年至今,京东走过了企业发展的4个重要时期,即初创期、成长期、调整期、发展期。定位也从“电商”跨度到“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刘强东放权的几年,让京东的发展之路更为清晰。
要说京东在物流及供应链体系的最大变化,在于它们对供应链的理解有了全新认知。
在发展期,京东打造了“有责任的供应链”与“织网计划”。虽然这些奇怪的名字看着像讲述一个“新故事”。但京东的确将过去的供应链网络进行了一轮整合升级。
它们首次罕见提出了“开放供应链基础设施与技术”编织起了“覆盖线上线下商品交易的货网”。将仓储、综合运输等网络整合,带来全时段、全渠道、全场景的极致消费体验。
此外,京东物流还牵头打造了智能场站、数字车队,提升了园区内仓库与司机之间的协同调度效率,节省了园区计划调度的人力成本、物流纸质单据的资源消耗等成本。
这些动作帮助了京东在电商体系的闭环生态得以完善,让它们有机会跑在行业前面。
环环相扣动作的背后,是刘强东的推波助澜。
记得2016年时,刘强东还不是一个“懂得放权”的人。他曾在央视“对话”节目中直言不讳,“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失去了对京东的控制权,那我会直接把它卖掉。”
这句听着“炸毛”的话,引发了媒体对他的一波“口诛笔伐”。有人说,“刘强东是一个控制欲极强且骄傲自负的企业家。”他时常在社交平台上对“看不惯”的人进行“炮轰”。
其中,最为知名的事件是“雷士照明吴长江辞职风波”。当年,雷士照明创始人吴长江因与投资机构业绩对赌失败,从而失去了对雷士照明的控制权,吴长江被扫地出门。
刘强东成了“雷士照明吴长江辞职风波”的第一“炮筒”。他在社交平台上称,“雷士照明落在投资人手上必死。”并呼吁企业家千万别和“缺乏职业道德”的投资人合作。
事后“雷士照明吴长江辞职风波”变成了两个版本,有人为创业者站台,有人为投资人喊冤,结论是,“创业不易,投资也不易,他们的钱是募资而来,不是大风刮来的。”
原本吴长江与投资人的剧本,最终让外界记住了刘强东。
而刘强东在过去无数年间创造了“大强子语录”,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就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就是梦想。”
一些大学生喜欢把刘强东视为“21世纪互联网哲学家”。
这个世界最怕的便是“说嘴堵嘴”。后面发生的一些“绯闻”事件中,“互联网哲学家”刘强东遭遇了“网暴”。他前面说的经典语录,被网友拿来“嘲讽”。
京东一同受到牵连,被扣上“再无出头之日的帽子”。
一片质疑中,刘强东在公众视野逐渐消失,一个全新的京东呼之欲出。
众多公开资料中,京东的“管培生模式”一直被外界津津乐道。
在京东内部“管培生模式”有个好听的名字“京鹰计划”。2007年,刘强东在集团内部首次实施管培生制度,从各大高校招聘优等生,为公司培养年轻的管理型人才。
不过,这个“管培生”的提出者并非刘强东,而是“风投女王”、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
关于刘强东与徐新的故事,网上流传很多。正是有了徐新,京东才能通过一步步融资走到今天。徐新曾向刘强东提议招募管培生,并引入徐雷、陈生强等多名拥有丰富资历的高管。
由此,前面那句“刘强东是一个控制欲极强且骄傲自负的企业家”的揣测不攻自破,他可能控制欲强,但不骄傲自负。否则,他绝对听不进去投资人的一个建议。
2019年前后,刘强东变得低调。
他低调之时,在京东内部完成了一次“大洗牌”。
通过“末位淘汰制度”对“难有建树”的一批高管进行人事罢免。
他尝试信任“外来高管”,徐雷脱颖而出。
公开资料显示,徐雷2007年担任京东市场营销顾问,2009年正式加入京东。如果从时间轴看,徐雷2009年加入公司,2019年左右脱颖而出,他被公司“雪藏”了逾10年时间。
也正是这10年,徐雷几乎把公司的各个业务板块摸了个遍。
他帮助京东搭建了市场营销及公关体系、移动端产品研发体系和包括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会员用户生态、流量商业化变现等在内的平台运营体系。
徐雷通过对京东商城APP的全力打造,推动了京东向移动化的战略转型,加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中国互联网标志性事件之一的“京东618”,就是出自徐雷之手。
在徐雷的努力下京东各项业务步入正轨,他最近已晋升为京东CEO,全面接管台前。
相继退出多家公司重要职务的刘强东转向幕后,顺便进军私募股权当起了投资人。
2021年,他和章泽天共同成立了海南三亚天博产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企业家做投资,一方面是为了赚钱,另一方面是为企业试水新赛道。
虽然,京东从来没有向外界透露过,此刻的刘强东在集团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显而易见的是,徐雷的工作是帮助京东做强,刘强东的工作是帮助京东做大,把路走的更宽。
前段时间,京东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仅用几年时间就让集团完成了“脱胎换骨”。
9月7日,京东又以年营收9515.92亿元规模超越阿里巴巴(8364.05亿元)、华为(6368.07亿元),首次登上民营企业500强第一宝座,用实力迎接“双喜临门”。
风口多变的后互联网时代,京东交出了一份堪称“封神”的成绩单。
但作者更愿意称刘强东“封神”,没有他的改变,就没今天的京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