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为何不愿接班?
言情剧里,那些不愿接管家族企业,而是追寻自己梦想、另辟蹊径的男主们总是自带光环,他们虽然没有继承家业,却在别处取得了成功。
剧情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对于家族企业的“一代掌门”来说,辛苦打下的基业无处托付是企业发展的巨大隐忧。
怕什么来什么……据《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 调研显示:家族企业二代中有接班意愿的仅有35%。
为什么很多家族二代们都不愿意接班?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什么?家族企业怎样才能顺利传承?今天,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李秀娟的这篇文章,为大家一一道来。
--------------
为什么“富二代”不愿接班?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家族企业二代不愿接班的很大原因,是由创业者本身造成的。这些“一代掌门”大多自己就是传奇人物,或者有着不凡的经历,这使得他们不愿意淡出权力中心,而且往往在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不知该如何去做。
当然,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有较大的差距,这也通常会使二代对接班这件事情产生较大的抵触心理。
进一步探究的话,主要有三大原因:
1.这些“富二代”成长的二三十年正好处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时期。
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自己的父辈完全不同,必然导致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两代人社会经历的差于异越大,二代对一代的传统行为和观念的反叛也就越大。
2.中国的“创一代”大多出身草莽,他们的成功获益于市场空白的历史契机,他们的经验、阅历和领导力更多地来源于商场实战。
二代们往往是接受了精英教育的高学历人群。更为重要的是,“经验派”一代总是忍不住地要教育二代,而“学院派”的二代则往往对老经验嗤之以鼻。
3.为了企业发展而牺牲家庭陪伴的企业家大有人在,父辈与子女们之间的交流较少,双方共同生活成长的环境也被隔离开。
当然,二代成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人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发展自己的事业。在我接触的学生和采访对象中,几乎有一大半的人都不太愿意回到父辈的企业里,原因无外乎这两点:一是对父辈的产业没兴趣;二是觉得家里摊子太大、并且可能太乱,他们觉得很难去接手并面对老员工。
他们更钟情于什么?我们研究的案例显示,许多二代对金融投资的兴趣远远大于对继承父辈产业的兴趣。许多创二代,创业时也是往金融投资方向倾斜。
在我采访的60多个案例里,至少有3/4,或多或少都涉足到金融投资领域。有在金融机构全职上班的,有和朋友合伙开金融公司的,也有帮助家族企业管理金融投资项目的。
虽然二代们常常是钟情于金融投资业,在投资方面以及如何处理他们父辈所开创的实业企业方面却有不同的选择。他们的选择不仅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未来。
任性过了头的二代
让我们来看一桩富二代“有钱就任性”的后果。
海鑫钢铁由李兆会的父亲李海仓一手打造,是山西省第二大钢铁企业,而李海仓当年也因为经营有方,被称为“山西钢铁大王”。李海仓于2003年意外过世后,李兆会在爷爷的属意下接手家族企业。
然而,李兆会的心思完全不在经营实体经济上,反倒是肆意畅游资本市场,让海鑫钢铁成为了他涉足金融投资的“取款机”。接班后第一年,李兆会通过投资民生银行套现超过10亿元,然而,他后来在资本市场的其他运作,却并没有取得像样的成绩。
李兆会不断地从海鑫钢铁抽血输向资本市场,但在这之后很多资金都消失于无形,并没有回到企业来支撑海鑫钢铁继续发展。
2014年3月下旬海鑫全面停产,身负数十亿债务,2014年底开始进入正式的破产程序。
继往又开来的二代
同样是临危受命,宁波华茂集团的徐立勋,却是借助自己在金融投资上的成功,奠定了自己接班的基础。
徐立勋1999年从美国莱斯大学毕业后回国,当时并没有决定回到家族企业。但2000年4月30日,华茂遭遇有史以来最大危机,26岁的徐立勋成为父亲的指定授权人和代理人。
徐立勋一上任就遭遇了行业下滑,当时华茂的一个主要教育产品学具,正赶上教育部的减负政策而被终止,公司业绩一年比一年差。到2005年底,华茂面临成立30多年来历史上的首度赤字。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为了掌握企业的话语权,一直对金融市场有着天然敏感和喜爱的徐立勋, 2004年开始准备涉足资本市场。借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的机会,徐立勋投资1.61亿增持,持股数为1.62亿股和25亿信贷额度,2005年又受让1700万股。2007年7月,宁波银行上市,为华茂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在企业内部站稳脚跟后,徐立勋并没有放弃父亲一路打拼出来的主业。他在企业内部进行公司新型人才培养,并梳理企业制度,清理公司的资产,处理华茂的股权不清等问题。如今,华茂在徐立勋的带领下不仅形成了以股权投资和二级市场证券投资为主的投资产业链,更加是一家以教育实业为基础的多元化集团。
为什么金融投资受到如此青睐?其一,不愿再像父辈那样赚辛苦钱。二代从小目睹父辈为了企业一分一厘地打拼,不愿意接手实业也是情理之中。许多一代自身经历过这些痛苦的创业历程后也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踏上旧路,宁愿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
其二,已经有“第一桶金”。 对于很多“富二代”来说,家族主业是责任更是义务,而对于金融投资领域的涉入则是兴趣成分更多。
其三,专业上学以致用,享受投资人的生活方式。新生代的接班人们大多受到海外留学氛围的熏陶,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无论是自主选择或是听从父辈建议都进修了金融、经济、财务等相关专业。
其四,时代发展使然,顺势而为。中国近十五年来金融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为二代进入投资领域提供了快车道,金融改革推动金融企业批量上市,民营资本大幅进入银行、证券、保险业、风险投资等领域。
家族企业传承必须依靠兴趣吗?前面我们提到,二代们投身金融投资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家族企业的主业不感兴趣。回过头说,兴趣对二代接班真的是那么重要吗?兴趣是否可以培养?随着年龄的成熟,二代对于年轻时候追求的兴趣也可能会有改变。
李云峰造船
新加坡马可波罗海业集团年轻总裁李云峰的成长和接班经历。对许多二代应该很有启发。很多年轻人对他可能都很熟悉,因为他后来娶了一位明星太太徐若瑄。
李云峰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但他在8岁的时候随家人一起到了新加坡,后来很小就去了澳大利亚读书。他的父亲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代。
李云峰说,父亲培养他的时候是非常传统的,因为他来自非常传统的家庭,这似乎是一种家道的传承。他的父亲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地严格。他记得非常清楚,在8岁的时候,比如说大家在度周末的时候,父母会带孩子去不同地方去玩,而他的父亲会带他去建筑工地。他从小就接触建筑工地生活,记忆里只有沙子和建筑工件。16岁的时候,李云峰回新加坡度假,父亲仍然坚持让他去矿场,希望他学习整个采矿的流程,这对年幼的李云峰来说真是糟糕的经历。
李云峰21岁时,在澳大利亚顺利完成学业。他本已经开始勾画自己的未来,然而父亲一个电话打来,他被迫回到新加坡,回到了家族企业当中。
在那之后,这位年轻的二代开始在家族企业中工作,而且是从基层开始。经过与公司元老们的一番磨合,他做出了一番成绩,证明了自己,也赢得了其他人的信任。
后来李云峰又去了海运公司。这在当时的马可波罗集团当中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他刚刚过去的时候,这个公司只有6艘船。他本提议公司去买更多的船,没想到他的父亲某一天突然告诉他,已经买好了地,让李云峰建造船厂。李云峰被父亲鸭子赶上架后,马可波罗建了造船厂,开始造船。但是船厂建成后,却因为没有业务而没有任何收入,这给了李云峰当头一棒。
当时很多银行都不看好这块业务,不愿意提供资金给李云峰。功夫不负苦心人,直到后来李云峰去了印度尼西亚银行,印度尼西亚银行因为和李家一直有着长久的合作关系,所以提出可以提供融资,但是利率是18%,而且需要他的父亲提供个人担保。他当时是非常幸运,因为建造船厂还是碰到了好的时机和市场,发展情况越来越好。
回顾自己多年来在家族企业里打拼的过程,李云峰意识到,其实他的爸爸对他如何发展是做过很好的计划的,也很早就未雨绸缪,从小就给他做了很多的训练和教育。马可波罗海业从他接手时的6艘船到如今的106艘,并成功上市。我们看到的既是李云峰的成功,也是家业传承培养的成功。
二代需要时间的磨炼和熏陶像李云峰这样的接班历程,从不愿意接班到逐步愿意接班,都是一波三折。
我走访了接近100家已经进入家族企业的二代,在调研中我发现,二代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年龄是影响其接班意愿的两个重要因素。随着学历水平的上升,接受大学教育的二代的接班意愿有所提升;而当二代接受硕士水平的教育后,其接班意愿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二代会改变自己对家族企业的看法。所以一代企业家对接班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和引导,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磨炼和培养对事业的热情。
如果说良好的教育背景为二代们打下了基础的话,那么在企业中真刀真枪的实干则提供了检验真才实学的环境。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外闯荡的经历并不能提升二代的接班意愿,而只有在内部成长才有助于其增强留在企业接班的意愿。
潜在接班人在家族企业内部的成长经验非常重要,他们在家族企业中接受的工作越有挑战性、试错的机会越多、获得的反馈越积极,就越可以巩固其发扬家业的信心。接班人对于家族企业的信心越高,投入则越多,同时能力的增强也会使其投入的效果更佳,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其在接班后对组织会有更大的承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