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华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供应链?

财富故事
2020-05-20


 

来源:言商社 作者:师兴
 

向供应链上游发展,核心是找到整个链条的根。

只要不能解决芯片国产化问题,华为在面临美国制裁时只能彰显“悲壮”。
 

如人所料,美国的制裁行动没有停止。近日,美国商务部出台了针对华为的打压政策,重点为切断华为的芯片供应渠道。一旦政策实施,全世界范围的半导体厂商,谁要给华为生产芯片,必须美国点头才行。

这意味着,无论生产手机芯片还是服务器芯片,华为已经受制于人。于是,华为迅速展开了精神层面的反击,称自己要“伤痕累累”也要“皮糙肉厚”地活下去,实在太过悲壮。

其实无需太过担心,商人出身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并不想置华为于死地……

要知道,我国是美国高通、苹果、思科等企业的重要市场,如果无限度打压我国的标杆品牌,我国政府必然会采取措施,直接影响上述企业的收益。一贯在意投入产出比的特朗普,不太可能做出两败俱伤的事。

美国之所以收紧芯片供应,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控制技术输出。按照新政策,海外公司若要给华为供货,必须经过美国同意,除非不用一丁点的美国软件和技术。作为商人,放在眼前的生意没理由不做。终究,美国还是要给华为供货,只不过要向世界宣称,华为在用美国技术。

从本质上看,美国此举是要深度控制华为的技术源头,从而扼住其供应链上游。由此,美国可以在今后的贸易争端中占据主动。

对于华为的反击,有人认为太过单纯,全是口号。其实不然,华为这么做有其依据:

首先,对于美国政府层面的决策,我国政府会有应对策略,华为作为企业,不宜过早做出实质性回复;其次,通过精神层面的号召,华为可以树立民族自强的形象,进一步扩大国内及海外华人市场。

实际上,华为这几年一直在试图保护供应链。毕竟,得供应链者才能得天下。

拯救供应链第一招

备货

本次制裁华为事件让人想起了2018年的中兴。

2018年,美国商务部出台政策限制中兴通讯在美供应商向其出口产品,等于直接切断了中兴的芯片供应。这比今天对待华为的做法更残忍,因为切断供应链无异于断了企业的命脉。

如果我们将中兴的供应链视为一颗大树,营销系统就是主杆,各个代理机构则是分支,用户是结出的果实,而研发系统及原材料正是树根。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尤其是树根。若树根被切断,整个企业的供养体系便丧失,将面临无货可卖的窘境。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中兴选择了支付巨额罚金,从而继续采购芯片。当时很多人不解,中兴为何做出如此屈辱的决定。现在来看,这就是企业活下去的本能,毫无保留地拯救供应链。

或许是中兴的遭遇敲响了警钟,让华为早就着手维护自己的供应链体系。

美国此次新政出台后,一位华为运营商负责人向外界透露,多年前,华为内部就提出了业务连续性管理思路,在原材料方面做了大量的库存准备。据透露,即便在关键领域被切断供应链,华为仍还一年的缓冲期限。

以此推测,华为早已进行芯片备货,避免在关键时间被人扼住命脉,从而为自己争取喘息时间。

事实上,充库存是华为经营中的一项“优秀”传统。华为喜欢囤货,尤其是在经销商处囤积新款机型,宁可滞销也不能无货。于是,我们经常能在各经销商处看到“清库存大降价”的活动。这种备货策略虽然能维护供应链,代价却昂贵。

一方面,原材料备货最怕遇到技术更迭,一旦出现变革,所有备货都将无用;另一方面,产品备货容易形成滞销,可能会为了清库存而改变价格体系,影响利润,让企业财务承压。也就是说,只有华为这种量级的企业可放开手脚备货,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备货还需谨慎。

拯救供应链第二招

上链

有人说,华为在这一次博弈中完全受制于人,因为华为没有打开美国市场。但是,华为早已顺着供应链进入了美国,并与供应商形成了共同体状态。

就在美国公布了对华为的制裁计划后,当地多家芯片供应商的股价闻讯大跌,包括高通、思佳讯等企业。看来,美国资本市场并不看好制裁华为的做法。因为,华为已经对与供应商形成密切关系,以思佳讯为例,其去年12%的营收与华为相关。有分析师认为,如果今年与华为合作受阻,加之疫情影响,思佳讯恐怕将蒙受巨大损失。

至于高通,则一直与华为存在着纠葛,既有竞争又有合作。高通CEO曾公开表示,高通与华为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一直处于竞合关系,可能在某些垂直领域是合作关系,而在另一些垂直领域则是竞争对手。

据悉,高通与华为计划在5G领域中通过交叉专利授权来调和专利纷争,如果整体对华为制裁,高通理论上将失去享受华为5G部分技术的机会。虽然高通本身是研发能力强大的公司,但对华为的资源支持不可或缺。

可见,华为已经牢牢抓住了与供应链上游的关系,令自己在全链条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具体来看,华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手段:

第一、尽可能与上游开展合作。众所周知,供应链讲求互惠共赢,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华为的做法看,其努力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尽管自己在研发技术方面较上游企业存在差距,但只有要拿得出手的技术,就第一时间申请专利,寻求合作时机。

第二,牢牢把握中下游,通过下游制衡上游。供应链的中下游分别是加工生产和营销。近十年来,华为在产品制造和营销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从设计推新到性能提升,从品牌塑造到渠道拓宽。为了进入欧洲市场,华为还聘请了众多当地市场人才负责业务。时至今日,如果有供应链上游让华为无货可卖的话,自己也将会面临巨大损失。

只要在供应链上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链条内外的势力均难以对自己构成威胁。

拯救供应链第三招

生根 
 

“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这是华为应对本次制裁所发出的内部倡议,并配以一幅海报。正是这幅海报,在行业间引发强烈关注。

海报正中位置是一架经历战火,千疮百孔的伊尔2战机。这款战机在二战时期为前苏联立下战功,到今天都享誉世界。这是前苏联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时,自行研制的对地强击机。

华为推出这账海报的寓意很明显:既然西方国家限制了自己的芯片原材料供应,那不如自己研发掌握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事实上,华为一直就有向供应链上游发展的意图。

早在2004年,华为就设立了海思芯片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海思芯片在部分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此外,华为在研发投入方面向来被外界称道。2018年时,华为的研发投入达1029亿元,超过微软和苹果,居全球第4。到了2019年时,华为研发投入达1317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15.3%。

不过,芯片作为世界上最硬核的高科技之一,绝对不是通过某几项技术的突破就能实现。芯片以纳米来计量制造,过程极为复杂,涵盖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测、芯片材料、芯片设备等领域,产业链涉多个行业。虽然华为一直在追寻,但距离自主可控还很遥远。

向供应链上游发展,核心是找到整个链条的根。

华为这种大型企业资源雄厚,可以实现巨额研发投入,对中小企业而言,用有限的资源聚焦某一核心领域,实现纵深发展,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仍以芯片制造为例,它并不是一项细分工作,而是要通过一条产业链实现。若能在芯片设计或芯片设备等领域有过人本领,同样可以进入供应链上游。当然,这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支撑。

当今世界已经一体化,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通吃整条供应链,亦不可能对整个行业享有生杀予夺之权。拯救供应链,目的是能让自己在供应链上稳立足,最终还是在拯救自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